在選擇投資商品時,許多投資者會注重固定收益,尤其是基金產品。不過,大家在挑基金的時候,肯定都遇到過一個糾結的問題:到底是選配息基金,還是不配息基金?這兩種基金到底誰更適合我?今天,我們就來詳細探討這一問題。

基金配息與不配息的基本概念

在基金市場中,基金通常有兩種方式來分配收益:配息型和不配息(累積型)。

基金配息

配息型基金:顧名思義,這類基金會定期向投資者支付現金分紅。

例如:債券型基金A,每月的配息率為6.6%。投資金額為10萬元,可每月獲取550元收益。

建議:投資者可以通過定期的配息獲得現金流,這種方式適合需要穩定現金流的投資者。

累積型基金:這類基金不會定期派息,而是將所獲得的收益直接再投資,增加基金單位數。

例如,基金B,假設年化收益率為10%,投資10萬元,5年後的期末淨值可能達到16.1萬元。

建議:適合不急於提現的投資者,長期持有以獲得資本增值。

基金配息VS不配息
基金類型 配息型基金 累積型基金
特點 定期支付現金分紅 收益再投資,定期不分紅
示例基金 債券型基金A,配息6.6% 年化收益10%,假設5年後
投資金額 10萬元 10萬元
收益方式 每月550元現金分紅 5年後淨值161,051元
適用人群 需要穩定現金流的投資者 長期持有,不急於提現的投資者

基金配息與不配息哪個更有利?

假設初始投資10萬元,年回報率10%,配息型基金每年配息5%,累積型基金不配息:

基金配息與不配息哪個更有利
年份 不配息基金淨值 配息基金淨值 配息基金累計配息
初始 100,000 100,000 -
1年 110,000 105,000 5,000
5年 161,051 127,628 27,372
10年 259,374 162,889 62,889
20年 672,750 265,330 165,329

從長期來看,不配息基金的复利效应更为显著。

基金配息的來源

投資收益:這是最理想的情況,基金從其投資組合中獲得的股息、利息或其他收入,用來支付分紅。

資本利得:基金通過買賣股票、債券或其他資產獲得的利潤,用於支付分紅。

本金配息:當基金的收益不足以支撐配息時,基金公司可能會動用本金進行配息。

資產轉讓收益:某些基金,特別是房地產或商品基金,可能會通過出售所持有的資產(如房產、礦產等)獲得的收益來分紅。

再投資:一些基金選擇將收益再投資,而不是支付現金分紅。適合長期持有者,不提供現金流。

基金配息的注意事項

單位配息金額:即每單位基金的分紅金額。

可分配淨收益:基金所能分配的真實收益,這通常來源於基金投資所產生的利息、股息等收入。

本金配息比例:如果配息來自本金,基金公司會明確告知投資者。例如,某些基金可能會在特定月份從基金本金中支付部分收益,這可能導致基金淨值縮水。

基金本金配息比例

基金配息自本金不好的原因?

在選擇配息型基金時,需要特別關注基金是否從本金中支付分紅。基金的公告中通常會標明是否有配息來源為本金。

侵蝕本金:基金收益不足時,動用本金配息會導致淨值下降,本金減少。

長期受損:這種模式不可持續,長期來看會損害資產增值潛力。

掩蓋風險:高配息率可能掩蓋基金的真實表現,誤導投資者。

基金配息來自本金的淨值變化
年份 初始淨值 收益(5%) 配息(10%) 淨值變化 年末淨值
第1年 10元 0.5元 1元 -0.5元 9.5元
第2年 9.5元 0.475元 0.95元 -0.475元 9.025元
第3年 9.025元 0.451元 0.9025元 -0.451元 8.574元
第4年 8.574元 0.428元 0.8574元 -0.428元 8.146元
第5年 8.146元 0.407元 0.8146元 -0.407元 7.739元

結論:5年後,基金淨值從10元降至7.739元,本金被侵蝕2.261元。雖然每年收到10%的配息,但基金淨值逐年下降,實際資產在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