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通脹上升,大米價格飆升,美國關稅政策增加經濟不確定性

日本上個月消費者通脹有所上升,部分原因是大米價格的大幅上漲。這一趨勢原本有望鞏固央行漸進加息的立場,但美國關稅政策爲經濟前景蒙上陰影,使得貨幣政策走向更趨複雜。

日本總務省週五發佈的數據顯示,3月剔除生鮮食品的核心CPI同比上漲3.2%,較2月3%的漲幅有所擴大,符合經濟學家的預期。進一步剔除能源價格的核心-核心CPI同比上漲2.9%,與預期一致,創下去年3月以來最快增速。

該數據料將增強日本央行官員對加息政策的信心——日本整體通脹水平已連續近三年維持在2%的目標之上。央行行長植田和男多次強調將根據物價走勢調整利率,同時表示需密切關注美國關稅政策的演變動向。

儘管政府的公用事業補貼對通脹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物價仍在加快上漲。服務價格同比上漲1.4%,較2月1.3%的漲幅微升,與1月的漲幅持平。食品價格同比上漲7.4%,略低於前一個月的7.6%。日本的主食大米價格同比上漲92.1%,爲1971年有數據記錄以來的最快漲幅。

NLI研究所經濟研究負責人Taro Saito表示:“食品通脹是推動整體通脹的主要因素。進口價格並未大幅上漲,但食品通脹居高不下。這表明企業樂於提高價格,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他們提價幅度超過了成本的增長。從日本央行的角度來看,通脹預期正在發生變化。”

在經歷了十多年的通縮之後,按照日本的標準,物價漲幅仍處高位。特別是大米價格飆升令首相石破茂倍感壓力——NHK民調顯示其支持率已跌至就任以來新低。政府與央行數據顯示,消費者信心降至兩年低點,而家庭通脹預期持續攀升。

Bloomberg Economics經濟學家Taro Kimura表示:“一方面通脹高企要求縮減刺激,另一方面美國關稅威脅經濟增長。我們預計央行將按兵不動至7月再行加息。”

最新數據顯示,日本的通脹率在七國集團(G7)經濟體中仍處於最快水平,並且是G7中唯一面臨關稅壓力且通脹呈上升趨勢的國家。據報道稱,除了關稅之外,生活成本的上升引發了議員們對於在可能於7月舉行的選舉前發放現金或退稅問題的討論。石破茂在試圖爲其少數派政府爭取支持時,可能更難拒絕這些要求。

分析人士預計,由於勞動力短缺、原材料成本上漲及日元持續疲軟,企業轉嫁成本壓力將持續推高未來數月通脹水平。

Resona Holdings高級策略師Keiichi Iguchi表示:“考慮到關稅因素,央行加息可能性已大幅降低。即便CPI強勁,日元也難以走強。”

根據日本市場研究公司Teikoku Databank的一項調查顯示,4月食品漲價種類將創18個月來首次突破4000項。

NLI的Saito表示:“數據證實在美國關稅前日本通脹完全符合央行預期。但關稅無疑將拖累經濟,原定半年一次的加息節奏可能需要調整。”

指標 3月同比漲幅 2月同比漲幅
核心CPI(剔除生鮮食品) 3.2% 3%
核心-核心CPI(剔除能源和生鮮食品) 2.9% -
服務價格 1.4% 1.3%
食品價格 7.4% 7.6%
大米價格 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