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關稅政策對半導體產業的影響

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半導體產業成爲特朗普關稅政策的直接受害者。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體承壓,包括英偉達、英特爾等巨頭。

美國三大半導體設備商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泛林(Lam Research)和科磊(KLA)面臨巨大損失。據業內消息人士透露,特朗普的新關稅措施下,這三家設備商一年損失將達3.5億美元,合計損失超10億美元。

設備商 預計年損失(億美元)
應用材料 3.5
泛林 3.5
科磊 3.5

額外成本主要來自三個方面:銷售受阻導致的收入損失、尋求替換供應商的成本、關稅合規成本。

美國芯片設計公司損失

英偉達受到嚴重影響。公司發佈8-K文件稱,因美國政府通知,H20芯片及相關產品出口需獲得許可證,預計第一季度業績中相關費用高達約55億美元。

英偉達供應鏈中包括非美國供應商,如臺積電、SK海力士和ASML。臺積電在美國設廠,受關稅影響,英偉達、蘋果、AMD等加大在臺積電美國晶圓廠的投片量,可能導致臺積電漲價30%。

ASML首席財務官戴厚傑指出,特朗普關稅的潛在影響包括:對運往美國的整機系統徵收關稅;對在美國現場作業時使用的零部件和工具徵收關稅;在美國有生產製造環節的材料也會被徵收關稅;其他國家對從美國發運的商品徵收關稅。

英偉達的先進AI芯片依賴臺積電的先進製程和ASML的極紫外光刻設備。若找不到美國國內替代供應商,英偉達將不得不爲這些芯片和技術支付更高成本。

英特爾的挑戰

英特爾也面臨類似境遇。公司揹負“半導體美國造”的“美國夢”,但隨着特朗普上臺芯片法案生變、英特爾自家高層變動,其半導體產能前景變得模糊。

英特爾在全球多地設有生產基地,並將部分先進製程芯片生產外包給臺積電等公司。在此背景下,英特爾也難免受到特朗普關稅衝擊。

集成電路產業起源於美國硅谷,但自2017年以來美國便未生產過最先進的芯片。如今,最精密最有價值的芯片基本都來源於亞洲。

芯片產業已演變爲深度整合的生態系統。例如,一部iPhone的芯片在美國設計,在中國或日韓生產製造,運往越南包裝後,在中國進行組裝測試成爲整機,最後將成品運往美國。

特朗普主動將關稅作爲武器,推動半導體“美國本土造”。臺積電因關稅到美國投資,否則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將付出高昂關稅。

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指出,美國以“對等”爲名行霸權之實,犧牲各國正當利益服務一己之私,將“美國優先”凌駕於國際規則之上,是典型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經濟霸凌行徑。

半導體供應鏈不是說移就能移的。市調機構Counterpoint研究總監馬克•愛因斯坦表示,芯片製造廠是高度高科技且無塵的環境,建造這樣的工廠需要多年時間。

臺積電的美國亞利桑那廠因本土工程師和熟練工人短缺導致量產推遲;英特爾俄亥俄州晶圓廠也因成本超支延期投產。特朗普鼓吹的“關稅政策將解放美國經濟、爲美國帶來就業機會”,真的能成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