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東南亞四國太陽能產品徵收新關稅,影響全球供應鏈

美國商務部對來自柬埔寨、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的太陽能產品徵收新關稅,這些國家爲美國供應了大部分太陽能電池板。這一決定是爲期一年的貿易調查的最終結果,由美國國內太陽能製造商發起,並在前總統喬·拜登任期內啓動。

美國商務部針對這四個國家的全國性最終傾銷幅度分別確定爲:柬埔寨125.37%、越南271.28%、泰國111.45%、馬來西亞8.59%。此次確定的最終補貼稅率相較於此前初步稅率有所上升。

此次調查認定,東南亞的太陽能製造商不正當地受益於政府補貼,並以低於生產成本的價格向美國出口產品,對美國本土的太陽能產業造成了損害。

截至發稿,盤後交易時段,美國本土企業第一太陽能公司(FSLR.US)股價上漲0.6%。

雖然對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生產的太陽能電池及電池板加徵關稅,對美國本土製造商來說是一場明顯的勝利,但這可能會推高本就面臨政策與經濟壓力的可再生能源行業的發展成本。現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正試圖推動化石燃料產業發展,並已採取行動削減對綠色項目的支持。

除了特朗普此前實施的、已擾亂全球供應鏈和市場的廣泛關稅政策外,這些新的太陽能產品徵稅措施也將落地。這些所謂的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旨在抵消美國商務部認定的不正當補貼和定價所帶來的影響。

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的數據顯示,美國去年從這四個將被徵收新關稅的國家進口了129億美元的太陽能設備,約佔其組件進口總額的77%。

國家 進口額(億美元) 佔總進口額比例(%)
柬埔寨 - -
越南 - -
泰國 - -
馬來西亞 129 77

不過,這些關稅能否最終生效,還取決於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後續行動。該委員會將在大約一個月後決定美國生產商是否因這些進口產品受到損害或面臨威脅。

大約12年前,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產品徵收類似關稅後,中國製造商通過在其他未受關稅影響的國家設立工廠予以應對。此次美國發起調查,源於美國太陽能製造貿易聯盟委員會(American Alliance for Solar Manufacturing Trade Committee)在4月提交的請願書,該委員會代表包括第一太陽能公司、Hanwha Qcells USA Inc.和Mission Solar Energy LLC等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