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引發的礦產資源話語權博弈,進入新階段,美國政府試圖通過行政法令,提升在稀土領域的自主權,但受限於並不完整的稀土產業鏈,其前景如何充滿未知數。
美東時間4月24日,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釋放美國近海關鍵礦產和資源》,提出獲取海底多金屬結核、其他海底地質構造以及沿海礦牀中潛在的鎳、鈷、銅、錳、鈦和稀土元素等戰略礦產資源。美方希望通過量化美國的海底礦產資源,重振美國在相關開採和加工技術方面的領導地位,確保國防、基礎設施和能源部門的供應鏈安全。
外界分析,此舉旨在針對中國政府的稀土、銻、超硬材料相關物項的出口管制舉措,減少對中國資源的依賴度。但這一舉措目前充滿變數,更像美方應對不利局面的倉促之舉。
從公開信息看,稀土廣泛應用於電動汽車、風力發電、國防航空、電子信息、化工材料、醫療成像等領域。具體而言,釹可以用於製造強力磁鐵,這是組裝電動汽車、無人機、人形機器人和導彈的關鍵材料。據悉,一架美國F-35戰機,需要約440公斤稀土金屬。
截至目前,美國稀土儲量並不少,但受限於產業鏈能力,美國暫時無法提煉高純度稀土。稀土是化學元素週期表中17個化學元素的總稱,分爲輕、中、重稀土。這些金屬廣泛存在於獨居石、氟碳鈰礦、磷釔礦、鑭釩褐簾石等礦石中。由於部分稀土資源含有放射性元素,開採過程危險,許多發達國家此前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稀土產業鏈。
2024年9月15日起,中國對銻等物項實施出口管制。2024年10月1日,中國《稀土管理條例》正式生效。2025年4月4日,美國發起全球關稅戰、对中國加征34%關稅後,中國立即出台一系列反制措施。商務部會同海關總署發佈關於對釤、釓、鋱、鏑、鑥、鈧、釔等七類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措施的公告,並於發佈之日起正式實施。
烏克蘭、格陵蘭、俄羅斯,美國顯露稀土“野心”2014年以來,稀土成爲中美博弈中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之一。
江西理工大學商學院副教授葉前林及其團隊分析指出,美國新能源、電子信息、國防軍工等高新技術產業領域龐大的稀土資源及中間製品需求對外依存度極高。2018年-2022年,美國對中國稀土化合物、鈰鐵合金和稀土金屬、鈧及釔的淨進口依存度均達95%以上。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數據,2024年,全球已知稀土氧化物儲備最多的國家是中國(4400萬公噸),其次是巴西(2100萬公噸)、印度(690萬公噸)、澳大利亞(570萬公噸)、俄羅斯(38萬公噸)、越南(350萬公噸)。美國擁有稀土儲備190萬公噸。
20世紀中期,內蒙古白雲鄂博礦區被證實存在大規模稀土,中國稀土大國的地位由此確立。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發佈的《2024年全球關鍵礦物展望》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佔據全球磁性稀土(釹、鐠、鏑、鋱)開採量的62%,並在精煉產量中的佔比高達92%。
特朗普積極推動與烏克蘭達成礦產交易協議,外界分析,部分原因也是覬覦烏克蘭的稀土儲備。另一個目標地點是格陵蘭島。媒體報道,格陵蘭島估計擁有3850萬噸稀土氧化物。其坦布里茲項目礦石量爲47億噸。該礦牀重稀土氧化物佔總稀土氧化物的比例爲27%,重稀土價值要高於輕稀土元素。一旦投產,該礦或能供應歐洲和北美稀土元素之需。
與俄羅斯的稀土合作,也是美國企圖推進的方向之一。3月31日,俄羅斯主權財富基金負責人德米特里耶夫透露,俄羅斯與美國已開始就稀土金屬及在俄羅斯的項目展開了會談。而此前2月2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俄羅斯應該實現稀土產品產量的倍增,並在2030年前打造加工稀土資源的全產業鏈條。普京還指出,俄方願同美國等相關夥伴開展合作。不過截至目前,美俄在稀土領域的合作進展並不多,更多停留於口頭表態階段。
4月24日,美國的行政命令進一步提出:簡化許可程序,迅速發展美國國內海底礦產資源勘探、表徵、收集和加工的能力;支持對深海科學、測繪和技術的投資;使美國成爲在其國家管轄範圍(包括其專屬經濟區)內開發海底礦產資源的國家的合作伙伴;建立強大的國內海底資源關鍵礦產供應鏈,以支持經濟增長、再工業化和軍事備戰……
“廣闊的近海海底蘊藏着關鍵礦產和能源資源。”特朗普簽署的行政命令指涉的資源,包括鈾、銅、鉀、金和美國國家能源主導委員會主席確定的任何其他元素或化合物。“海底礦產資源”則是指多金屬結核、富鈷鐵錳結殼、多金屬硫化物、重礦砂、磷灰石等等。
美國能否順利重啓稀土磁鐵生產?進口高度依賴國外,美國一直在尋求建立本土產業鏈,重回全球主要稀土供應國地位。2010年後,美國奧巴馬、特朗普、拜登政府均出臺了一些有關稀土安全議題系列政策文件。
目前,美國唯一活躍的稀土礦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帕斯山。從1965年到1995年,芒廷帕斯礦生產了世界上大部分的稀土。然而,上世紀90年代後,由於中國生產的稀土更具成本優勢,加之加州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該礦於2002年關閉。直到2017年,美國重啓芒廷帕斯稀土礦。該礦獲得美國政府多部門資金支持,用於開採、研發和設備建設。2022年,美國稀土產量一躍上升至全球的14.3%,把美國推至全球第二大稀土礦生產國地位。
恢復開採後,帕斯山稀土礦的運營方MP材料公司(MP Materials )仍需要將礦石運往中國加工、提純。不過4月中旬,MP材料公司宣佈,停止向中國運送稀土精礦進行加工。“以125%的關稅出售我們寶貴的關鍵材料既不符合商業理性,也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根據公開信息,媒體報道,即使滿負荷運轉,MP材料公司工廠一年的產量只相當於中國一天的產量。然而,MP材料公司已投資近10億美元在美國重建完整的稀土供應鏈,目前正囤積稀土精礦,同時增加氧化物產量、推進重稀土分離,並計劃今年底在得克薩斯州啓動稀土磁鐵生產。
葉前林及其團隊分析,美國重建輕、重稀土分離加工產能佈局初步完成。2019年,美國得克薩斯州藍線公司與澳大利亞稀土生產商萊納斯礦業公司簽訂合作備忘錄,注資3000萬美元在美國合作建造一個稀土冶煉分離和加工設施。同年12月,美國稀土公司與其合作伙伴在科羅拉多州麥嶺市開建一個主要提煉稀土、鋰和其他關鍵礦物的試點加工廠。
當前限制美國稀土自足的,仍是一些關鍵技術。據悉,MP Materials已實現輕稀土的分離提純,但對製造高性能永磁體至關重要的重稀土,特別是用於F-35戰鬥機、汽車、核磁共振儀等電子設備的鏑和鋱,仍無法加工。專家分析,美國稀土產業鏈短板主要在中游稀土冶煉分離環節,但美日印澳聯手重建稀土供應鏈,共同研發相關技術,並給予融資支持。
中國如何構建稀土“護城河”?近年來,中國亦強化了對稀土及技術的保護。2024年10月1日,《稀土管理條例》(下稱《條例》)施行,明確國家依法加強對稀土資源的保護,對稀土資源實行保護性開採。2025年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起草了《稀土開採和稀土冶煉分離總量調控管理辦法(暫行)》《稀土產品信息追溯管理辦法(暫行)》的公開徵求意見稿,明確稀土開採和冶煉分離總量調控管理,要求企業爲大型稀土集團所屬企業,未獲指標者不得生產。
“《條例》是覆蓋稀土全產業鏈的綜合性法規,涉及稀土生產、流通、儲備等環節,賦予了監管部門必要的監管手段、懲處依據和措施。”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會長葛紅林同時指出,中國稀土產業大而不強、全而不精的問題依然存在,在制度保障銜接、資源保護性開發、原始基礎創新、行業秩序規範等方面仍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
“一些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美國、日本和歐洲國家手裏,特別是高純稀土的核心關鍵技術受制於人。”中國稀土學會副理事長兼祕書長楊佔峯指出,美國“關鍵材料戰略”、日本“元素戰略計劃”、歐盟“危急原材料”均將稀土新材料作爲戰略研究方向,爭奪高端應用領域的稀土新材料核心知識產權。要充分認識稀土作爲戰略資源的重要性。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稀土分會會長敖宏指出,當前,人形機器人、新能源、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蓬勃發展。新興產業對以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爲代表的稀土新材料的需求,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建議加快佈局稀土永磁、儲氫、發光稀土新材料產業,加快補齊中國在稀土中下游環節薄弱、孱弱的局面,加快打造高附加值爲主體的稀土產業結構。
以中國、美國、緬甸、澳大利亞、俄羅斯、巴西和越南等國家爲代表,全球多元化稀土供應格局正形成。葉前林及團隊倡議,加強對他國“長臂管轄”規則反制,強化稀土先進技術知識產權保護。中國工程院院士幹勇建議,力爭十年打造三艘跨國礦業航母;以稀土、中國磷、石墨、螢石、煤炭等優勢礦產爲主體,打造“一帶一路”礦產品交易平臺、冶金材料交易平臺、礦業權交易平臺、資本市場服務平臺,主導“一帶一路”貿易格局等。
本文作者:鄒碧穎,來源:財經雜誌,原文標題:《美國釋放近海礦產和資源能否奏效?》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