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市場假說邏輯解讀
EMH也叫有效市場假說,它認爲,證券價格的形成已經充分而準確地反映了全部信息,證券市場是有效的,這意味着以證券市場信息爲基礎的證券交易不可能獲得超額收益。
•弱式有效:①市場價格已包含所有歷史走勢數據(價格、成交量);②技術分析失效,靠圖形預測未來走勢沒有長期優勢。
•半強式有效:①市場價格已反映所有公開信息(如財報、新聞、政策、利率);②基本面分析效果有限,公開資料大家都能看,市場早已反映。
•強式有效:①市場價格已反映所有信息,包括未公開的內幕消息;②連內幕交易都無法獲得超額收益,市場完全透明且反應即時。
我們帶入到一個例子中更容易理解:
事件——2023年5月4日,蘋果發佈了其2023年第二季度財報。
指標 | 實際數據 | 市場預期 | 結果 |
每股收益(EPS) | $1.52 | $1.43 | ✅ 超預期 |
營收(Revenue) | $94.84B | $92.96B | ✅ 超預期 |
iPhone 銷售 | $51.33B | 略高於市場預期 | ✅ 小幅超預期 |
股票回購計劃 | $900 億美元 | — | ✅ 利好消息 |
市場反應:
財報發佈當晚是盤後交易,當天盤後AAPL股價上漲約2%,第二天(2023年5月5日)開盤,股價高開,日內上漲約4.69%。
蘋果一發布財報,投資者和自動交易系統立刻讀取並分析了財報內容,然後市場立即反映這些正面信息,推高了股價。
邏輯說明:
這就意味着當你看到新聞或財報準備買入時,市場已經漲上去了,機會已經“被搶光”。如果你在5月5日早上看到新聞纔買入,你已經是“信息末端的接收者”,買入價已經是“反映了好消息之後”的價格。所以你無法通過這條公開信息來獲取超額收益,因爲價格已經調整。
總結:
即使蘋果的財報很好,但因爲市場已即時反映所有信息,你靠這些公開數據“反應”去交易,是賺不到超額利潤的 —— 這就是效率市場假說的核心邏輯。
效率市場假說的投資應用
1. 採用指數投資(被動投資)
既然無法戰勝市場,那就跟着市場走。
•怎麼做:購買指數基金(如滬深300、標普500等),不去挑個股。
這樣做省時間、省分析並且長期回報穩健。很多美國投資者買Vanguard S&P 500 ETF(VOO),因爲數據顯示,大部分主動基金經理長期跑不過指數。
2. 不迷信技術分析或基本面分析能帶來“超額收益”
價格已經反映了所有信息(無論是圖表形態還是財報數據),分析不一定帶來優勢。
•怎麼做:不盲目追熱點、不頻繁交易,避免過度自信和頻繁操作。
某投資者看某支股票出現“金叉”,覺得要上漲,但效率市場假說認爲,市場早已根據該信號調整價格,你看到的,別人早已看到了。
3. 迴避內幕消息投機行爲
強式效率市場假說認爲,連內幕信息也反映在價格裏,靠小道消息不靠譜。
•怎麼做:避免參與所謂的“內幕爆料羣”或“提前知道消息”的投機操作。
就好比你聽說某公司要出大利好,準備抄底,但價格可能早已被提前知道消息的人反映進去了,你反而成了接盤的人。
4. 強調長期投資、分散風險
既然短期預測無效,不如長期持有。構建多元化的投資組合,定投長期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