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特朗普宣佈關稅政策後的一個月內,中央銀行實施了大規模的全面和定向降準,之後也多次通過降準來替換MLF。全面降準的時間點通常與新增關稅措施的實施、資本市場的走勢等因素相關聯。除了降準之外,央行在2018年末首次採用了TMLF;在價格方面,2019年8月LPR制度的改革後,1年期LPR報價有所下調,同年11月隨着MLF利率的小幅降息,LPR報價進一步下降。總體來看,在應對關稅衝擊的過程中,價格工具的使用相對滯後。
2018年4月、7月和10月的三次降準均發生在股市連續大幅下跌的時期,而2018年4月、2019年1月和9月的降準則是在基本面數據出現疲軟趨勢之後。面對關稅衝擊,降準的短期目標可能是爲了抵消市場的悲觀預期,穩定資本市場的走勢,而長期目標則是爲了抵消外部需求下降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對於前者來說,操作的緊迫性更高,可能在關稅衝擊後的一個月內實施;對於後者來說,降準的實施可能會在數據端出現實質性下行趨勢之後。
MLF降息操作雖然滯後於總量和數量工具的操作,但這並不意味着降息的重要性被降低。2018年,美聯儲加息四次,人民幣匯率面臨較大的貶值壓力;爲了穩定匯率,央行在2018年推出的TMLF利率低於MLF,這是一種間接降息的方式。2019年8月,美聯儲開始降息週期,同月我國LPR改革後報價下降;11月初,央行跟隨美聯儲調降MLF利率,這表明在外部政策環境改善的情況下,降息仍然是對沖關稅衝擊的重要手段。
在關稅實施期間,央行的主要目標是穩定資本市場的預期,同時加強擴大內需的政策,促進信貸擴張也是其主要目標之一。在海外加息週期下,匯率走弱,寬鬆貨幣政策受到穩定匯率目標的限制,因此央行優先考慮使用降準/定向降準等數量工具。2019年,美聯儲開始降息週期,且關稅對經濟的衝擊在數據端有較多體現,特朗普政府繼續增加關稅政策,央行的操作目標轉向降準配合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的疏通和LPR改革,以及MLF降息。
關稅衝擊直接影響外部需求,擴大內需仍然是央行的主要考慮因素。與2018年相比,當前房地產週期處於下行週期,內需的提振可能更多依賴於消費和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財政政策的配合。其次,當前人民幣匯率面臨壓力,穩定匯率仍然是央行考慮的因素之一。此外,儘管當前市場情緒穩定且股市有所回暖,但特朗普政策的不確定性仍然很大,穩定市場預期也是央行的主要目標。
首先,2018年美聯儲處於加息週期且美元持續走強,而當前則處於降息週期,我國央行降息的外部條件可能優於2018年。其次,降息和降準的空間相較於2018年都大幅減少。第三,本輪關稅增加的幅度遠大於2018年的水平,但政策仍有變化的可能,對我國基本面數據的衝擊程度需要進一步觀察。
總體來看,預計在這輪政策週期中,降準配合結構性量價工具將優先實施,而總量降息可能會稍後進行。
基於一季度的經濟數據,市場在這輪修復中的彈性,以及配合財政政策刺激內需的需求,降準優先實施的可能性較大。此外,再貸款等結構性工具在量價方面可能都有使用的空間。降息工具的實施必要性較高,但在操作時點上可能受到匯率風險和海外貨幣政策節奏的影響,其優先級可能低於降準。當前債市情緒有所改善,央行可能會考慮恢復國債買賣操作以推動長端利率下行,恢復的時間可能稍晚。
預計本輪關稅衝擊的影響週期較長,貨幣政策將長期保持支持性立場,政策餘量不會在短時間內集中使用。短期內,降準政策的觀察窗口可能即將到來,結合當前平坦的利率曲線形態,短端利率下行的可能性較高;另一方面,近期股市反彈迅速,长债和超长债短期內进一步大幅走强的动力可能相对有限,預計可能維持低位波動的走勢。長期來看,在寬鬆貨幣政策的支持下,預計收益率曲線有整體下行的空間。
本文作者:明明 周成華 餘經緯 趙詣,來源:中信證券研究,原文標題:《債市啓明|如何看待貨幣政策在關稅衝擊下的優先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