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衆面臨財務壓力,消費行爲未收緊
儘管約73%的美國成年人表示面臨“財務壓力”,主要歸咎於關稅戰,但消費市場依然表現強勁。部分消費者開始“恐慌性搶購”,以應對潛在的加稅風險。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3月的消費支出超出預期,J.P. Morgan最新數據顯示,4月消費繼續增長。
J.P. Morgan因此將美國及全球經濟在年底前陷入衰退的概率從40%上調至60%。消費支出是美國經濟的重要支柱,佔據國內生產總值的相當比例,推動整體經濟增長。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指出,美國經濟主要靠消費驅動,而總統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或將推高通脹、削弱經濟增長。
消費者信心下滑
大多數經濟學家一致認爲,關稅政策正加劇消費者信心的下滑,而消費者信心是衡量經濟走向的重要風向標。數據顯示,衡量消費者短期預期的“消費者信心預期指數”跌至12年來最低,遠低於經濟衰退的警戒線;密歇根大學的消費者調查也顯示,自去年12月以來,消費者信心指數已暴跌逾30%,根源正是對貿易戰持續升級的憂慮。
美國全國零售聯合會首席經濟學家Jack Kleinhenz指出,反覆變動的關稅政策以及由此引發的股市和全球經濟動盪,正顯著影響消費者對物價上升和未來消費增長的擔憂。
關稅政策的經濟影響
目前,美國政府針對多個國家實施的關稅正處於爲期90天的“暫停期”,暫定對所有進口商品統一徵收10%的基線稅率,該政策預計將在7月9日到期。特朗普政府正在與多國領導人就新的稅率進行談判。
據Urban-Brookings Tax Policy Center分析,如果目前的較低關稅稅率長期維持,預計到2026年,普通納稅人的實際收入將減少約3100美元。而耶魯大學Budget Lab的一項獨立研究則認爲,關稅可能每年讓普通美國家庭多支出約3800美元。
Bankrate首席金融分析師Greg McBride表示,家庭預算已經面臨壓力,若價格進一步上漲,消費者將極爲敏感。通脹水平將繼續主導民衆對財務狀況的判斷,並影響其是否願意增加支出。
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金融系助理教授Sasha Indarte警告稱,財務壓力和對經濟走弱的預期,最終將迫使消費者減少支出,而這反過來又會促使企業縮減投資甚至裁員,形成典型的“自我應驗”式經濟衰退。
Indarte解釋說,“即使一開始只是小幅削減消費,也會被不斷放大。一個人的消費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這種效應會迴盪在整個經濟體系。”但她也指出,傳統經濟理論並不能解釋全部現象。即使消費者有意削減支出,他們往往並未如預期那樣大幅減少開銷——行爲偏差與慣性在其中起到關鍵作用。
“即使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我們還是更傾向於維持原有的消費方式。人們習慣去同樣的餐廳,開同樣的車,不願意主動調整。我們有一種‘保持不變’的偏好。”Indarte表示,“但一旦家庭預算觸及極限,消費者將無法繼續維持原有生活方式,那一刻,就是經濟真正遭受衝擊的開始。屆時,不論願不願意,消費者都會被迫‘勒緊褲腰帶’。”
J.P. Morgan的分析師在週三的研究報告中也表達了類似看法,美聯儲芝加哥分行行長奧斯坦·古爾斯比在上週日的發言中同樣表示擔憂。Indarte總結道:“我們確實應該開始擔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