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XBNB獲悉,週一亞洲市場交易時段,美元指數盤中一度跌破98點位,美元兌日元繼續大幅下行,日內跌幅逾1%,與此同時黃金現貨價格上漲超2%至每盎司3,400美元以上,今年以来可谓屡次创下历史新高點位。這種趨於避險基調的市場交易趨勢可謂反映出全球投資者們長期以來堅定信仰的所謂“美國例外論”邏輯開始出現重大裂痕,以及市場美元資產的長期持有信心因特朗普政府欲罷免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以及干預美聯儲獨立性而急劇惡化,紛紛轉向日元與黃金這兩大傳統避險資產,即使出現戰術層面的反彈仍然持續拋售股票等風險資產。
隨着“美國例外論”邏輯逐漸崩塌,美股、美債以及美元匯率4月以來屢次出現“股債匯三殺行情”,股票、加密貨幣以及高收益債券等風險資產更是陷入劇烈動盪且軌跡偏向下行的弱勢行情。尤其是美股三大基準指數近期持續遭遇拋售,標普500指數今年以來跌幅已經超過10%,4月迄今跌幅超過5%。
特朗普政府面向全球的史無前例的“關稅大棒”可謂持續痛擊所有的美元資產,背後的市場定價所全面反映出的是:投資者們對於美元資產的持有信心日益削減。特朗普推出的混亂關稅措施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都將不可避險地削弱投資者們對於美國經濟以及持有美元資產的信心,並有可能在未來三個月內讓市場持續處於緊張狀態。
美國股債匯持續遭遇拋售行情,以及市場交易趨勢偏向避險基調的大背景下,全球投資者們應當如何佈局仍然位列全球流動性首位以及市值份額仍然位居全球之首的美國股市,以獲得遠超美股大盤基準——標普500指數的超額投資收益(即阿爾法α收益)?
華爾街金融巨頭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近日發佈研報稱,特朗普政府帶來的政策不確定性升溫,金融市場的整體波動率料將持續居高,關稅亦給美國乃至全球帶來滯脹或者衰退風險,建議關注高質量的必需消費品板塊以及基本面強勁的高股息防禦型股票。不僅美股市場的必需消費品值得投資者們重點聚焦,高盛等華爾街頂級投資機構近日表示,新一輪全球貿易戰給亞洲市場的必需消費類股帶來了重大利好,愈發青睞那些滿足國內買家基本需求層面的公司。
自4月以來,市場定價顯示出,不少投資者已經將資金配置於基本面強勁的必需消費以及高股息板塊,這一點從ishares全球必需消費品ETF以及全球各大股市,尤其是港A股市場的高股息板塊4月以來跑赢大盘的强劲表现中足以显现。ishares全球必需消費品ETF(代碼:KXI)4月以來涨幅超3%,今年以來漲幅則超過10%,均遠遠超過標普500指數以及MSCI全球股市指數同期的漲幅。
在下行期,重“銷售額”輕“盈利”,重“必需”輕“可選”
在2025年全球股市強勁開局之後,股票、加密貨幣以及高收益債券等風險資產先因 “特朗普主導下的美國政府對外關稅高於預期”(注)而遭受重創,後又因 “對等關稅緩期執行”而在短短几個交易日內顯著回升,令標普500指數自此維持在 5100–5500 的區間震盪。
美國銀行所統計的“美國週期指示器”指標顯示,美國經濟基本面已從“上升期”轉向“下行期”的第一個月。這究竟是短暫搖擺還是階段性的轉換?自2022年2月以來,該指示器指標就在兩種階段之間反覆切換——這是一種宏觀層面的經濟信號動盪,且庫存與需求雙向“鞭打”:先是新冠疫情之後引發的持續劇烈波動,如今又因搶跑關稅定價而反覆波動。
美銀彙編的統計數據顯示,4月份僅有“通脹”與“產能利用率”這兩項指標有所改善,但是背后的逻辑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关税政策生效前的囤货與需求前移;其餘六項統計指標——即標普500指數的整體EPS修正、GDP修正、美國國債收益率、ISM 製造業、領先經濟指標及信用利差均大幅惡化。
在當前的信用週期,主權風險可謂壓倒企業風險。美銀統計數據顯示,年初迄今,美國信用利差峯谷擴大約200個基點,爲 2020 年以來最大規模變動。與2020年新冠疫情導致的風險資產拋售潮截然不同的是,违约风险與信贷需求保持稳定态势。美銀的信用策略團隊提出新主題:源於10年期美債收益率波動的信用風險。日本等規模較大的外國美債買家們可能罷手美債、美國對外關稅政策不確定性提升以及高政府債務水平均是推手。
與此同時,在當前的信用週期以及週期指示器所暗示的“下行期”,美銀彙編的量化指標顯示,以“股息安全性”來衡量的企業健康狀況指標優於以往經濟下行期,並且美股“價值指數”的整體表現優於“成長指數”。
因此在美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基本面因全球新一輪貿易戰而邁入下行軌跡之際,美銀策略師團隊建議投資者們在經濟低迷時期聚焦銷售額而非每股收益,關注消費者實際需求而非“慾望”,建議積極佈局可選消費領域以及高股息投資策略,前提是“基本面必需處於長期穩健的軌跡”。
美銀策略團隊當前愈發偏好“估值便宜且銷售額增長爲正”的股票類型,並且研究發現基於“銷售額”的估值與修正指標在先前的經濟下行期往往跑贏基於盈利(即每股收益EPS)的指標。原因何在?美銀策略師團隊表示,主要邏輯在於可選擇的消費品需求在經濟下行期顯著下滑,銷量減少,銷售額增长处于稀缺状态。一般來說,通過削減成本更易維持強勁的利潤率,而下行期若要实现銷售額超预期增长,則需具備“強大的定價權”能力——美銀策略師們彙編的分析數據顯示,這種能力在“必需消費板塊”可謂最明顯。
比如在當前下行時期,羅素1000價值指數,來自公用事業、電信、保險、醫藥、租賃等必需性質商品與服務的實際盈利佔比,高于羅素 1000成長型股票基準指數。但並非所有價值類型的必需消費股票都值得在下行期進行配置,美銀表示,基本面長期穩健,且銷售額增速強勁的那些媒體與零售領域巨頭,因市場規模、內容範圍、轉換成本等因素對於資金而言具備強勁得多的投資吸引力。
無獨有偶,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策略師團隊在近日發佈的研究報告中也重點推薦投資者們佈局必需消費品類股票,敦促投資者轉向防禦,尤其青睞亞洲市場的必需消費品。華爾街頂級投資機構富達國際的策略師們也指出,該機構近期選擇買入中國必需消費類股票,押注這些公司將受益於政府的刺激措施。
最近華爾街投資機構們對於全球必需類消費品行業的極度青睞,可謂該行業命運的急劇大逆轉,過去幾年,隨着人工智能投資狂熱浪潮推動科技股股價飆升,該行業一直萎靡不振。這也進一步凸顯出,隨着貿易緊張局勢威脅到全球經濟放緩,投資者開始逃離成長型股票。亞洲各國政府準備推出財政刺激措施以支持支出的跡象也提振了這一羣體。
在宏觀經濟低迷與股市拋售時期,切不可忽視“高股息板塊”
美銀策略團隊表示,隨着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不確定性持續升溫,全球金融市場,包括股債匯三市的波動率可能將持續居高難下,關稅政策也勢必將帶來通脹風險, “高質量” 基本面可謂是對抗市場劇烈的最佳對沖風險標的,且抗通脹相關收益可能創造超額回報,所謂“市场传统的高質量基本面+高股息投資策略”因而值得全球投資者們重點關注。
美銀在研究報告中重點篩選出標普500(非金融)指數,以及整個美股金融板塊內部的股息率高於市場且基本面質地優良的單個股票。對於美股市場的“金融板塊”,美銀仍維持增持(Overweight)這一最看漲的樂觀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