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必需消費品類股因貿易戰而受青睞
華爾街分析認爲,全球貿易戰爲亞洲消費類股帶來利好,尤其是那些滿足本地買家基本需求的公司。自4月2日美國加徵對等關稅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策略師推薦亞洲必需消費品類股,富達國際也火速買入中國消費類股,押注這些公司將受益於政府刺激措施。
自4月2日以來,MSCI亞太消費必需品指數上漲了5%,成爲11個板塊中表現最好的,超過了大盤2.5%的跌幅。中國的永輝超市和日本Kobe Bussan分別上漲了至少19%,其他飲料和乳製品生產商也表現亮眼。
行業表現逆轉
過去幾年,隨着人工智能推動科技股飆升,必需消費品行業一直萎靡不振。但隨着貿易緊張局勢威脅全球經濟放緩,投資者開始逃離成長型股票,亞洲各國政府準備推出財政刺激措施以支持支出,提振了這一羣體。
新加坡盛寶銀行首席投資策略師Charu Chanana表示,中國的優異表現標誌着投資者心態的轉變,從追逐全球增長和出口轉向尋求國內需求彈性的庇護。
儘管貿易戰不會任何行業倖免於難,但必需消費品在經濟承壓時期表現出了韌性。這也有助於該行業基準指數在2024年之前連續四年下跌後復甦,而MSCI亞洲信息技術指數自2019年以來基本上連續多年上漲,這表明有追趕的空間。
財政刺激計劃影響
隨着財政刺激計劃的出臺,這種初露端倪的輪換趨勢可能會延長。中國政府最近列出了48項擴大餐飲和醫療等家庭支出的措施,韓國將其補充預算計劃提高到12萬億韓元(84億美元)。在印度,預計季風將高於正常水平,這將改善農村需求。
富達國際客戶投資組合策略師Terrence Kan表示,富達國際利用4月7日中國內地和香港股市下跌的機會,增持了必需消費品和一些與旅遊相關的非必需類股。他更青睞在中國內地上市的股票,因爲可能從政府方面的支持措施中獲益更多。
在市場動盪期間,亞洲消費類股的表現也好於美歐同行,這得益於各國迅速承諾提供政策支持。高盛策略師將對亞洲消費必需品的評級從“與市場一致”上調至“增持”,稱他們更傾向於“本地和防禦”。
Tokio Marine Asset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Pte首席投資官hiroori Akizawa表示,必需品消費不是一個需求波動很大的行業,而且對美國出口有大量敞口的公司相對較少。“一個積極的情況是,各大央行將採取降息措施,刺激消費。”
相比之下,由於預期家庭將削減非必要支出,可自由支配商品行業的股價受到影響。自4月2日以來,MSCI亞洲非必需消費品指數已下跌逾5%,是所有行業中跌幅第二大的。
預計未來12個月,必需消費品行業指數的盈利增幅將是MSCI亞太指數的兩倍。AT Global Markets首席市場分析師Nick Twidale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必需消費品行業仍將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而如果風險偏好回升,我們可能會看到非必需類股和服務類股迴歸。我認爲,只有美國改變關稅政策,這種情況纔會發生。”
指數名稱 | 自4月2日以來的漲幅 | 表現排名 |
---|---|---|
MSCI亞太消費必需品指數 | 5% | 11個板塊中表現最好 |
MSCI亞洲非必需消費品指數 | -5% | 所有行業中跌幅第二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