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影響以及國內政策應對是近期市場走勢的核心,不確定的環境之下,需要“在一些關鍵的時間窗口,推動各方面政策措施早出手、快出手,對預期形成積極影響”。有哪些政策值得期待?我們在此討論三個層次的政策應對。

第一個層次:穩市場,也是穩預期、穩信心

首先是穩股市、穩樓市。其中,股指好比是“戰線”,是最顯性的強弱對比。近期,中央匯金明確自身作爲資本市場“國家隊”的角色,發揮着類“平準基金”的作用。央行也表示必要時向中央匯金公司提供充足的再貸款支持。且相關資金實際操作較爲堅定和迅速,爲市場提供了較爲明確的底線。后续可关注类平準基金的扩容,而長期耐心資本入市同樣是政策重點。

其次,不能低估穩匯率的意義。一是,本輪關稅已經無法通過簡單的貶值加以對沖,而人民幣保持穩定有利於全球貿易秩序的穩定,並抬升美國通脹,增加談判籌碼。二是,穩匯率有利於穩定資本流動,有利於穩市場。三是,在美國例外論動搖和資金流出美國的情況下,穩匯率也是穩定中國經濟和市場的信心,具有更強的戰略意義。

第二個層次:擴內需,重在對沖短期的需求壓力。一些政策抓手正逐漸清晰:

一是服務消費。服務消費具有小額、多頻次、可負擔等特徵,具有更強的增量、就業拉動效應及更小的透支效應。後續可關注對服務消費的直接性補貼,尤其針對住宿餐飲、門票、交通等類別,養老、生育、文化等領域或也有增量支持。金融配合層面,可能推出相關領域的再貸款等供給端資金支持。下週一發佈會是關鍵節點,而五一假期是重要的政策效果觀察窗口。

二是地產。

首先,關注官方對地產的相關表態是否變化。

其次,近期地產銷售高頻有所收斂,關注後續核心城市進一步放鬆的空間。

再次,收儲,對應房價和需求端。後續關鍵在於更爲統一的政策安排和更爲明確的資金額度,需要由省級政府需統籌自然資源部門、發改委和財政部等部門協同推進,同時要解決回收價格的問題。政策效果则关注收儲后的土地安排,且關注能否再形成土地出讓收入和投資、以發揮乘數作用等。

最後,城市更新,對應投資端,關注潛在的增量信息。當然,城市更新還需解決堵安置環節的諸多堵點,且見效可能需要一定時間。

4月政治局會議前後是地產政策的關鍵節點。

三是地方自主項目,在落地速度和拉動效率方面更優,可能在近期迎來更多信息。一方面關注二季度專項債全年額度的下達,項目安排和額度分配可能更爲清晰,另一方面關注新增專項債的發行情況,尤其自審自發項目推進情況。此外,關注項目配套融資的拉動乘數。

四是,針對當前影響相對較大的出口和就業等,關注出口企業定向支持、出口轉內銷等政策方向;以及大學生就業、以工代賑等扶持政策。

五是,貨幣政策方面,降準時機已基本成熟,期待近期落地;降息必要性也明顯提升,但息差和匯率兩大制約決定了降息時間可能更靠後,關注美聯儲降息時點。

此外,還有一些有利於長遠的政策,比如人口端的生育補貼、幼托補貼等,科技補鏈等,均可能在近期得到更多明確。

第三個層次:加速構建新的貿易體系和國內深化改革,決定了長期潛在增長路徑。

一方面,對於關稅衝擊,我們建議觀察三個階段的影響:

短期:小企業存在多種靈活手段,辦法總比困難多。但大企業訂單停滯、貨運中斷,整體出口受影響的幅度可能相對較大且較快。

中期:關注關稅談判的可能性和進展,適度緩和可以預期。美國商品庫存逐步消化、以及更多企業尋找應對途徑後,中期可能也存在一定的再補庫需求。不過,也需關注全球和美國經濟走勢是否形成進一步拖累。

長期:對於國內企業仍有不少機遇,需要加速構建新的貿易體系,後續的幾個方向:

(1)堅守WTO規則,完善現有貿易體系。

(2)拓展非美市場,一方面是出海對應的“產地銷”機會;另一方面,非美商家繞過美國中間商對國內產品的直採也是潛在的增長點。

(3)海外品牌高價商品漲價後,國內品牌的成本優勢將更爲凸顯(尤其對國內產業鏈依賴度較高的產品),並有望藉此機會強化自身品牌在海外的認可度。

另一方面,國內的深度改革,關注供求平衡(反內捲成效)、社保體系完善、收入分配機制等幾個方向。

當然,政策的時點和節奏也很重要。

當前階段,可能仍以現有政策和現有資金的加速落地爲主,昨日國常會提到,“加力落實《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的政策措施,錨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以上提到的诸多抓手均已经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有所涉及,關注原有政策框架的加速落地。比如,服務消費可能先通過以舊換新資金擴容爲主,收儲、城市更新、地方自主項目短期關注專項債的額度安排,就業民生等以兩本賬預算內資金爲基礎,更多關注政策的態度與效能。

不過,兩會也提到“中央財政還預留了充足的儲備工具和政策空間”,表明政策資金存在進一步加量的可能性,相關領域可期待增量資金落地與潛在的新工具的推出。但還需要關注幾個觸發劑:一是,出口數據的下滑幅度,近期高頻已有反映,可能在5-6月得到更多數據證實;二是,外部關稅談判的情況,90天的暫緩期、至7月初;三是,關稅對美國經濟的衝擊預計在年中會較爲充分地顯現出來,屆時啓動談判的可能性增加。因此,年中左右可能是增量政策的關鍵時點。整體來看,做好自己的事情,中國經濟與政策的穩定性是最好的應對。

對於市場而言,第一層次的穩市場政策帶來更爲明確的底線位置,而第二層次的擴內需政策帶來結構性的博弈機會,市場可能表現爲“先相信、先交易”。對於政策的最終效果,還需要觀察外需回落和政策效應各自傳導的相對速度,幾個關注點:一是,收儲、城市更新等地產政策的堵點能否疏通;二是,關稅不確定性的溢出性影響;三是,產能、價格、就業等因素的演繹。

本文作者:張繼強、吳靖,來源:華泰證券固收研究,原文標題:《政策應對的三個層次——基本面觀察4月第2期》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