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策導致“特朗普交易”潰敗,華爾街轉向多元化投資策略

在唐納德·特朗普重返白宮開啟第二個美國總統任期之際,華爾街交易員們曾全力押注與“美國優先”政策相關的資產標的,包括特斯拉股票、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以及標普500指數與美元。然而,隨著特朗普政府激進的對外政策導致通脹、消費者信心等經濟數據惡化,且政府內閣拒絕對股市施以援手,這種集中押注美國資產的策略已成為失敗的選擇。

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升級,美國消費者信心驟降,美聯儲最青睞的通脹衡量指標明顯抬頭,美國消費者長期通脹預期處於1993年2月以來最高。美股在周五經歷“黑色星期五”,納斯達克100指數暴跌2.6%,今年以來跌近10%,美股三大指數連續三個交易日下跌。避險資產則集體狂歡,美國國債跳漲,黃金再創歷史新高。

“特朗普交易”潰敗的底層邏輯——“美國例外論”出現裂痕

“美國例外論”指的是美國經濟數據與股市、美債市場將表現出超越其他國家的韌性和穩定性,吸引全球資金湧入。但特朗普政府近期的對外加徵關稅政策,尤其是針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等主要貿易夥伴的實際關稅舉措,以及對所有進口的鋼鐵和鋁徵收25%關稅的舉措,嚇壞了美國股票市場,令投資者擔憂美國經濟陷入“滯脹”甚至“深度衰退”風險。

特朗普政府的對外加徵關稅政策重挫美國企業與消費者信心指數,大幅推高消費者通脹預期與經濟滯脹、衰退預期,使得全球資金逃離美股市場。市場曾期待“特朗普看跌期權”提振美國股票市場,但特朗普與美國財長貝森特未透露出對股市的支持與安撫立場,反而強調美國經濟將經歷一段“排毒”期。

“多元化配置”重返投資視野

美股以及美元持續走弱,對執著於宏觀主題或前沿科技押注的投資者們構成新一輪衝擊。長期倡導分散投資以及“多元化配置”全球資產的投資機構們成為今年以來金融市場的大贏家。包含系統性的交易、大宗商品等抗通脹實物資產以及廉價價值股、中國與歐洲等表現優異的“非美股市”類型多元化配置組合正重新領跑全球市場。

美國銀行援引EPFR全球數據稱,美國股票基金遭遇今年以來最大單週資金流出,而資金則繼續湧入歐洲股市。納斯達克100指數今年以來跌近10%,標普500指數則跌超5%,相比之下,涵蓋阿里巴巴、騰訊以及小米在內的恆生科技指數今年以來大漲超20%,其中2月單月漲幅高達18%。

在德國國防與基建財政刺激之下,斯托克600指數正邁向十年來相對於標普500指數最強勁的第一季度表現。長期以來具備避險屬性的美元,今年表現遠不及另一避險貨幣——日元。其背後的核心邏輯在於特朗普政府不斷升級的關稅措施和旨在逆轉全球化的舉措,正在動搖人們對美國經濟以及美元的信心,但美債則因一度接近5%的強勁收益率而吸引避險資金。

全球資金或將愈發青睞中國等“非美股市”+避險資產。2025年以來跑贏同行平均水平或基準股指的秘訣或法寶似乎有且只有一個準則:配置中國科技股。隨著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起的全球廣泛貿易戰引發人們對美國經濟“滯脹”乃至陷入深度衰退的擔憂情緒,華爾街交易員以及更廣泛的全球投資者對於“逢低買入”美股愈發猶豫,並且找到了一個估值具備優勢、基本面強勁且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實力與美國不相上下的新投資方向:中國股市。

避險資產同樣表現亮眼,黃金現貨與期貨價格在年內可謂屢創歷史新高,季度漲幅有望達17%(屆時將創1986年以來最佳)。過去兩個月全球主要黃金ETF資產吸金超120億美元,創下2020年同期以來最大規模。

指數名稱 今年以來表現
納斯達克100指數 跌近10%
標普500指數 跌超5%
恆生科技指數 大漲超20%

華爾街機構正快速轉向防禦,傾向於拿出一部分倉位配置長期忽視的黃金、價值股以及非美國的國際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