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管理收益率超過被動投資成為行業的熱議的話題,僅僅一個月半,已有主動管理基金漲幅超50%,再次回到聚光燈下,主動管理基金這次亦有明顯的變化,即主動管理開始對規模保持克制。

2月13日,年內亞軍基金永贏先進製造智選即日起限購,產品單人、單日申購金額上限為100萬元。截至2月12日,永贏先進製造智選年內漲幅達到47.59%,僅次於閆思倩管理的鵬華碳中和主題(50.75%)。

隨後,永贏先進製造智選基金經理張璐給投資者信中表示,限制大額申購,一方面是保護現有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大家能夠適當分散投資 ,從更理性、更長期的角度做好資產配置,不要把資金全部押注到單一賽道。

主動業績回歸,資金也迅速回歸。財聯社記者獲悉,當前亦有基金產品單日流入超億元。在業內看來,當前市場熱度依然在科技,主動限購無疑會對基金公司規模增長有所影響,但是從保護投資者角度而言,通過限購的方式降溫,定投方式的參與更為穩妥。

亞軍基金限購了!單日上限100萬元

2月13日,永贏基金公告,為保護持有人利益,旗下永贏先進製造智選即日起暫停該基金大額申購,產品單人、單日申購金額上限為100萬元。

“亞軍基”漲到限購!基金經理長信談限購,喊話定投參與 - 圖片1

永贏先進製造智選是永贏旗下智選系列產品之一,公司相關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智選系列佈局已久,從新質生產力角度出發,尋找相對最符合國家戰略發展方向,潛力巨大且頗具稀缺性的“獨角獸”行業,助力相關產業實體發展的同時,提供投資者把握相關產業鏈投資機遇的“好用/專業工具”。

當人形機器人登上春晚時,永贏先進製造智選早就重倉了機器人板塊;DeepSeek出圈,永贏數字經濟智選已重倉AI應用很久了;低空經濟板塊行情還在起步階段,永贏低碳環保早就重倉了低空經濟概念股。此前這些產品一定程度上“養在深閨”,不過機構對智選系列了解較早,配置也相對較多,已經進入不少投顧的組合中。隨著行情的到來,淨值的攀高,越來越多個人投資者關注到這些產品。

基金經理寫長信談限購

隨著主動管理產品回到舞台中央,基金經理的陪伴長信也如約而至。在披露限購公告的同時,永贏先進製造智選基金經理張璐也給投資者寫了一封長信,感謝投資者的信任,也詳細介紹了限購的原因以及對市場的最新看法。

張璐表示,伴隨著關注人數的增多,作為基金經理,自豪之餘也深感責任重大。出於保護現有基金持有人利益的考慮,我們最終決定自2月13日起暫停永贏先進製造大額申購,2月12日15點後,產品單人、單日申購金額上限為100萬元。

張璐進一步表示,限制大額申購,一方面是保護現有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大家能夠適當分散投資,從更理性、更長期的角度做好資產配置,不要把資金全部押注到單一賽道。

“亞軍基”漲到限購!基金經理長信談限購,喊話定投參與 - 圖片2

“機器人的廣泛出圈是近期才發生的事件,但我們從2023年產品成立以來就一直聚焦於機器人板塊。當時市場上關於機器人的討論很少,我們也曾遭遇過一些質疑。逆市前行不易,但我堅定看好中國機器人未來的發展潛力。”張璐介紹,在板塊經歷劇烈波動的階段,為了和持有人真正站在一起,他開始通過“定投”的方式自購。起初,板塊也一度比較低迷,但通過在低位堅持投入,伴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獲得了不錯的投資體驗。

對於為何限購?限購併不代表對機器人長期的不看好,張璐堅定認為,人形機器人是未來十年大級別beta機會。但他也同時提醒投資者,作為一個高成長性板塊,難免會伴隨較大的市場波動。面對機器人這樣一個具有長期向好邏輯的賽道更優的策略或許不是一味追高或恐慌離場,而是將其納入關注列表,若看好板塊未來發展可以考慮採用定投方式穩步參與。通過定期分批入場,可以有效熨平短期波動帶來的影響同時在市場回調時力爭獲得更優的成本佈局。

主動基金限購會引發跟進嗎?

就在永贏這只產品限購的當天,2月13日,恆生科技在進入技術性牛市後回落,DeepSeek炒作有所回落,AI等短期熱門板塊回調,A股科技跟跌,資金回歸消費避險。機構在當前階段觀點也有所分歧。

和永贏觀點類似,摩根資產管理認為,維持對當前市場環境的樂觀判斷,春季攻勢進入佳境,高位成長資產不排除短期存在震蕩波動,但成長趨勢擴散較為明確。其認為,當下市場同2013-2015年越來越像,當時從iPhone到國內智能手機的爆發,帶動移動互聯網浪潮,同時國產電影的崛起,對應現在從ChatGPT映射到國產的DeepSeek,帶動人工智能浪潮,同時文化出海驚喜不斷。應對當前產業發展保持高敏感度,積極把握結構性投資機遇。

交銀國際認為,恆指過去兩週的上漲均由估值驅動,當前位置較1月上旬低位已修復較為充分,且短期上漲斜率較快,恆指已進入超買區間,短期可能存在一定的調整風險。

這時候的限購似乎是踩對了時間節點,能夠在火熱的行情中主動限購,從公司角度講,是一定程度上捨棄規模的,但當板塊行情來到高位,從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出發進行合理地限購應不應該成為必然,這也引發了市場關於基金限購時間節點的討論。

有業內人士認為,看好今年是主動管理的大年,主動在業績上可能會較被動有更好的表現。但是主動管理不能再重蹈明星基金經理時期的覆轍,除了基金管理,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對客戶的陪伴,在合適的時間節點提示風險,是重獲基民信任的重要一環。未來,或將有更多的主動產品根據判斷,採取限購等調節申贖節奏來保護投資者。

值得注意的是,主動管理產品限購在當下依然小眾,全市場當前有1370只基金處於暫停大額申購狀態,其中,囿於外匯額度的QDII基金、債券等固收產品是限購的主流,權益基金方面僅為278只,主動權益則僅為226只,在全部限購產品中佔比僅16.5%。

誠然,限購不應該成為“道德綁架”,不限購的產品也不應該被貼上過分追求規模的標籤。基金限購也意味著將一部分投資者,或者投資者的部分資金阻擋在門外,畢竟不同公司對於市場判斷不同,而且從長期來看,多數機構看好這一波AI行情的延續。

本文轉載自財聯社,FOREXBNB編輯:陳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