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對沖基金業績:虎崽,宏觀與多策略平台 - 圖片1

這張表上拔得頭籌的是Discovery Capital, 是個專攻EM的非典型Tiger cub,屬於宏觀基金。今年52%,去年48%,22年虧了29%。底層交易是EM股票,國債,美國Credit。老闆Rob Citrone也是匹茲堡鋼鐵人的小股東之一。1999年Discovery Capital創立,到了2014年,規模達到了150億美金,雖然比專攻TMT的Tiger Global, Coatue小點,但和其他幾個大型虎崽規模不相上下:Deerfield,Steadfast,Maverick, Long Pine, Viking。

但是宏觀基金你懂的,風險資產興盛的年景就是他們的受難日,從2014到2019年,Discovery年年虧錢,規模也掉到了20億。Citrone的起點不可謂不艱辛,雖然在Tiger工作了四年,但是launch size只有5m,其中自己的錢4m。之後他受到索羅斯的青睞,給索羅斯管個專戶,才慢慢發展起來。

上表的其他基金及其策略,我都大概清楚,有時間了再盤盤。有個觀察,你看表現很好的多策略平台,比如Schonefeld, Citadel,Walleye,他們的股票多空都佔比很大。今年股票這麼好,你說多策略β含量大不大,肯定是大的。據分析0.3-0.4的指數相關性是有的,這裡面貝塔少的是千禧和Verition,他們的rates, arb,vol這類東西多一點,更為分散。表上第二的PointState是Druckenmiller的Duquesne Capital原班人馬成立,業績起伏比較大,去年開始從多策略(啥都弄)回歸傳統的宏觀基金。今年他的同門師兄弟Castle Hook表現其實好過他,有60%左右,從1季度追AI開始把把順,把11月的Trump Trade也牢牢抓在手裡。反觀有些宏觀基金,可謂把錯,從预测美国衰退开始,空標普錯,抄底港股抄早了跑掉,9月刺激的時候剛好不在,真是衰。

榜三Contour是個low-net TMT基金,能做成這樣挺優秀,22年只跌了11%,23年賺了27%,今年又是50%,複利起來比那些超大規模,或只追求夢想的long-bias TMT可強多了。   

表裡沒有的是一些垂直行業基金,例如生物科技。今年XBI又是0%,12月的大跌把很多生物基金又拉回了10%以內,但是這個行業PM的離散度實在是大,今年從30幾到幾個點的都有,但虧錢的一個都沒有。

總之24年是個好年,從EM-阿根廷,到Trump Trade,到AI-Utility都是crowding/momentum的容易機會。我覺得這個市場裡,作為中性的多策略平台繼續貢獻指數*0.7的費後(龐大費)效益,是對得起LP的。人家費前至少35-40%,那是遠遠跑贏了指數(23%)的,賺錢能力不是蓋的。今年怎麼弄?美指已經暴漲兩年,可以适度调低效益预期,但不要離場。現在ELS基金紛紛越過高水位,如果有回撤,要讓他們悲觀不抄底龍頭股是難的。

下面藉著聊榜一大哥Discovery, 按照成立時間盤點幾個Tiger Cub中有名的傳奇人物。

虎崽列傳

Maverick (Lee Ainslie),是最早的小老虎,1993年成立。2006年Maverick就管理百億美金,是虎崽中最老最成功的一個,現在估計80億規模。Lee很早就離開了老虎,他的錢不是Robertson給的,是德州的大金主Sam Wyly給的38mn。

Blue Ridge(John Griffin),1996年成立,2017年退出市場,20年年化15.4%,曾在2013年突破90億規模。和Griffin同年退出業界的,還有Eric Mindich (Eaton Park),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高盛最年輕合夥人創業。Eaton Park創業的時候也是世上最大launch,2004年的35億美金launch!

Deerfield (Arnold Snider,James Flynn),1994年成立,現在是百億美金規模的大所,一二級聯動,專門投醫藥和生物,還有團隊專門孵化新藥。第一次聽Deerfield介紹業務,怎麼也聽不懂。後來才知道生物基金做大了都是cross很多業務:二級、credit、專利權、孵化公司,因為這個領域IP是核心的核心,而產生價值就是一條路:FDA核准,所以圍繞IP和如何設計一個藥讓FPA批次,就成為核心know-how,很多生物基金乾脆自己下場。

Lone Pine (Steve Mandel),1997年成立。Lone Pine大概是最知名的虎崽之一,Steve創業的時候比別的虎崽老不少,在Tiger內部也是老一輩大哥。例如,Steve是56年生人,創業時候已經40,而Tiger Global的Chase Colman則是75年小夥。Lone Pine launch的時候是好幾億美金,這比其他虎崽的20-50mn要大很多,也顯示了當時的江湖地位。Lone Pine頂峰的時候大概管理300億,其多空旗艦基金至少十幾年前就已經關閉,主要資產都是在其long only裡面,22年跌了36%,不可謂不慘。現在管理規模170億左右,Steve本人5年前就退出了組合管理。和很多大型Tiger cub一樣,有CIO制度,或並立三個PM作為投資委員會。

1999年

99年成立的頗多,因為Julian Robertson本人2000年就會關閉老虎基金。有前述的Discovery, Matrix Capital, Coatue, Viking。

Matrix Capital (David Goel)是最懂semi的虎崽,co-founder是Matrix Partner的VC大佬Paul Ferri。Matrix Partner China就是經緯中國。不幸Goel本人今年夏天嚴重患病,只好關閉經營25年的基金,遣散百億美元的LP隊伍。

Viking Global (Andreas Halvorsen) ,Halvorsen和Mandel同樣創業前就屬於老虎的高階主管,他61年生人。而Goel和Laffont創業時候都是30不到的小夥。Viking和Lone Pine一樣是generalist, 從工業到週期到消費到科技,什麼都能搞。Viking出來的PM呈現了更分散的行業持倉,以及更具自上而下的組合考量。2011年開始一直到2023年中,Viking一直關閉旗艦基金募資。2017年,Viking巔峰規模管理320億美元,決定退還80億LP的錢。Viking的一大特色是產出人才,其內部提拔的CIO離開創業,給市場提供了人才。最近的就有Daniel Sundheim的D1,Ben Jacobs的Anomaly, 已經剛離職要單幹的Jin Ning。   

Coatue (Philippe and Thomas Laffont),中國開始熟悉寇圖資本是2015年前後,他們從快的手中瘋狂收購滴滴老股,不計價格,讓我們真見識了二級資本幹一級的暴力美學。Coatue在22年虎崽劫難中跑贏友軍,只跌了19%,被奉為佳話。現在寇圖取代了腰斬的老虎環球,成了科技夢想的代言人。他的PPT被廣傳,小基金可以放心買標的,反正寇圖會接盤。媒體報道Coatue有50bn的規模,坐上了小老虎的頭把交椅,你看看災年跌的少是多麼重要。

我最近研究了一圈西岸的TMT基金,很多在22年之前都到了超過40億的規模,一輪下跌規模腰斬,不幸的(21年底經濟工作會議以後先抄底中國ADR)21年22年被雙殺,規模只剩幾億。由於確實無法回到高水位,公司財散人散,留下的只有GP前些年好光景的時候提的Carry和逢高入場的LP的淚水,這是二級PM相對一級的優勢。

Coatue還有個歷史悠久的spin-off, 是兩個前合夥人Dan Gibson和Jeff Fieler在2011年創立。他們在Laffont決定轉型走規模、投大股票時離開創業,專門投亞洲,投SMID,總部常年在灣仔。那年Coatue的規模是47億。13年下來,規模和發展差的不是一點半點。往回看十幾年,能看出來贏家通吃,水漲船高的人不多。其實單CIO模式想長期貢獻15%+非常難,幾乎沒見過,除了biotech的。任何基金,長期來看都滑向10%的年化收益。差別在於如果前幾年掄對了,業績居於業界前列,就能實現業績和規模雙擊,產生向上的正螺旋,之後順利轉型asset gathering。   

時光倒流-2011

我搜了一張2011年的對沖基金業績/規模排名,供大家緬懷一下。那一年,指數不行,但橋水的三檔基金猛的不行,合計規模也達到了快700億美金。Citadel 110億規模,還是08年腰斬以後的規模,還沒出高水位。2011可以算是分水嶺(標普漲幅0%),這一年對沖基金們還非常有alpha。之後就開啟了標普的狂奔,到2021年底指數漲了3.8倍,到2024年底漲了4.8倍。在這個風險資產狂奔的時代,Tiger Global和Coatue的規模都最高擴大了10倍,而搞宏觀的橋水只擴大了0.5倍。Citadel擴大了6倍,裡面大多是自己賺的,但他們不募資,還退還LP的錢。DE Shaw的Oculus從70億成長到130億,也是嚴格限制capacity的結果。

2011對沖基金龍虎榜   

24年對沖基金業績:虎崽,宏觀與多策略平台 - 圖片2

但世事難料,1999年底標普是1464,指數狂飆前2011年底是1257,也就是十年都沒有出高水位。99年底站崗的,要到2012年才解套。而99年前的十年,又是標普狂飆的十年,漲了4.4倍。有句話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換句話說,時代給了你明星基金,你卻用他來對付下一個時代。

預測未來十年的指數漲幅真的很難,聽PM的也沒用,他們也是站在自己的策略角度做預測、想募資。現實點說,還是有個合理的回報預期,多點開花,反算自己的配置計畫比較實在。核心還是找到有alpha的人,別老判斷β,特別是研究國運那種。    

本文來源:海外對沖,原文標題:《24年對沖基金業績》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使用者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