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朱民在第一財經和中國銀行共同舉辦的2024上海全球資產管理論壇上的主旨演全文,內文一些宏觀經濟的觀點值得一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下。
給大家報告我對世界經濟金融的觀察,整個經濟金融的重塑,以及我們的應對。
第一,全球經濟處於一個持續性的低成長的過程,這是一個新的特徵,我覺得理解這一點還是很重要的。
第二,去全球化、貿易碎片化以後,貿易不再成為經濟成長的火車頭,這又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第三,全球來看,政府的債務、財政赤字都在上升,使得金融風險不斷累積,這是一個重大的潛在財務風險。
第四,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的風險是急劇上升的。
這是我們看到的2025全球經濟金融的幾個比較主要的特徵。
順便說一下,沒有悲觀和樂觀之說,我只是把觀察到的一些事實給各位做一個報告。
世界變了,變了不由我們。
從思考方式來說,我覺得很簡單,變化的世界這四條就是我們的新的約束。在座各位一直是成功者,你們不斷地在一個有限制的環境中優化你們的業務,所以約束變了,大家得重新做你們的約束模型,我覺得這才是最重要的。
現有的趨勢和結構變化,我覺得改不了,改變自己的經營模式,這是使你成為未來贏者的最重要的一點。
所以我一直說沒有悲觀樂觀之說,只是你看到了什麼。
國家也做出了重大的戰略調整,提出了新增長模型。中國的新增長模型有新的發展,主要體現在更注重國內的消費市場,同時,注重我們的核心競爭力,製造業。培養未來的核心競爭能力,比如,碳中和轉型、科技、數據資本等,以這些面向來因應整個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
所以當我們看到整個經濟的成長趨勢在下滑的時候,其實中國的經濟將面臨巨大的結構性變化。
對企業家來說,公司成長重要,其實結構變化更重要,因為獲利機會主要在結構性變化之中。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成長的趨勢太強了,是成長推動結構變化,所以大家把結構變化放在第二位。
而未來是結構的變化拉動經濟的成長,請注意這一點。當經濟成長下滑的時候,不用擔心,因為未來一切的機會在結構改變之中,我覺得這個是今天的全球經濟金融和中國經濟金融變化對各位最重要的和最關鍵的一點。
全球經濟持續低成長,大家可以看到2022年出現經濟反彈,2024年也有一點反彈,2025年現在看來基本和2020年持平,本來預測還有點前進,現在是持平,然後緩緩往下走。
整個經濟在今年也就是2.7左右的成長,明年也就是2.7-2.8左右,在3-5年內,大概都會維持在這個水平,這是一個相對比較低的全球成長水平。
為什麼?有幾個原因。
一個原因就是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創傷還是很大的。如果沒有發生疫情,我們預測全球經濟走得是黃線,疫情帶來的2020年下跌,在2022年的時候,我們樂觀估計可以走這條紅線,強勁反彈。
但是2024年現在預測的話,全球經濟會沿著藍線走,這個缺口就是疫情造成的創傷。這個缺口是永久性缺口,已經造成全球了7兆美元的缺口,所以這條曲線永遠回不去了,我們等於在原有的成長軌跡上平行下移,走到一個低的成長軌跡,理解這一點很重要。
沒有回到均衡,只有新常態。我們總是以均衡的關係認為它會回去,它是回不去的,所以這個影響很大。
我們進一步看特別有意思,全球勞動生產力普遍下降。比如說藍的是已開發國家,紅的是開發中國家,已開發國家的勞動生產力在2000年到2004年大概是2%的成長速度,但未來的幾年大概是不到1.5%的成長速度,其中包括資本的滲透率下降,就業率下降,勞動生產力下降等因素。
為什麼經濟下降和勞動生產力下降?因為產業鏈的重造,貿易的動力不再存在;地緣政治的波動,衝擊了整個經濟生產的組織結構,現在還在調整之中;人工智慧還沒有形成新的生產力,所以這張圖將會主導未來幾年的經濟趨勢。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的時候,我發現,每當出現經濟危機,經濟成長速度在危機之後都會下跌。
2001年到2008年,全球經濟成長速度平均3.5%,2008年出現危機,2009到2019年這10年增速變成了3.12%,下降了0.4%。我們預測在未來全球GDP成長速度大約是2.5%~2.6%。
高盛最近做了一個預測,一直到2070年,全球經濟成長是緩緩下降,會下降到1.7%左右。這張圖很有爭議,因為核心是人工智慧會多大程度上改變這張圖,目前還不清楚,但是如果人工智慧不發生大的變化,這張圖上的趨勢大概是現在的共識。
理解這一點特別重要,因為這就是我們所有人的約束。經濟下滑,地緣政治變化引起很大變化,所以貿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從2008年,貿易就開始變化,大家可以看到,全球貿易成長很快,從30%漲到60%,其中漲得特別快的就是2001年、2002年到2008年,這是因為中國加入WTO。
但是從2008年開始,大家可以看到,貿易是不斷波動的,其實都在60%這個比重沒有動過,這是貿易佔GDP的比重。也就是說在2008年以前貿易成長速度永遠超過GDP成長速度,貿易是全球經濟成長的最重要的火車頭。
2008年以後,貿易和GDP成長基本同速,所以它成長的比重沒有變化,貿易不再是全球經濟成長的主要火車頭。這又是一個很重要的變化。
在這個下面大家可以看到科技產品出口和製造業出口急劇下跌,這就是受地緣政治影響。
關於產業鏈的重置,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2018年以前,中國的電子產品出口到美國,占美國進口的40%,現在下跌得很厲害,上升的是東協向美國的出口。
這裡相當一部分是中國的企業在東協的再出口,但它改變了一個根本的東西,它改變了全球的產業鏈配置,同時改變了中國的GDP和GNP配置,所以在貿易改變的時候,金融的變化也是很深刻的。
金融最深刻的變化就是財政赤字急遽上升。
同樣是我們所做的預測,如果沒有疫情的話,全球政府的赤字應該是從83%左右逐漸走到87%,有點成長,但不是特別高,但疫情以後,赤字水準急劇擴張,以後有所下跌,最近又開始逐漸上升。
到2028年,全球赤字會達到100%,這又是一個新的標準。
我們歷來的財政標準是3%的赤字,60%的債務,這是鐵的槓桿是不允許超過的。
今年這根曲線急遽上升,一方面是對疫情的恐懼,一方面是民粹主義,像美國、歐洲、日本,為了討好民眾,社會服務開始增加,製造了大規模的財政赤字,而利率高了以後,政府的債務成本上升,所以這條曲線還會繼續上升。
這種情況下,全球金融就不可能安全,因為根本上金融是跟著財政走的,財政的債務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巨大。日本的債務最高,政府債務250%,美國才130%,美國人曾經嘲笑歐洲的債務,现在美国的政府債務超过了欧洲,債務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以美國為例來預測,到2028年,灰的是它的基本赤字,大概3%左右,3.5%還是可維持的,粉紅色的是它的付息成本,大家可以看到它的付息成本上升非常嚴重。
為什麼?因為利率水準高了,之前是0利率,現在是5%,政府的財政支出不斷赤字,付息成本不斷上升的話,財政赤字是不可能控制的,所以財政赤字上升是未來很大的財務風險,財政赤字誰來買單?央行買單。
我們以聯準會為例,2008年,聯準會擴張的這一節,從0.7兆美元左右的資產負債表漲到了1.4,翻了一番,之後逐漸上升,2020年,聯準會上升一大截,灰的是歐央行,黃的是日本。
全球的央行資產負債表擴張是非常的厲害,高出了一大截,現在按照我們理論的假設,這一塊都要拿掉,如果能回到這裡的話,我們覺得金融會是比較安穩的,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回到這一點會帶來經濟危機。
像聯準會現在在高位上,往前也不能走,往後也不能走,所以貨幣政策只能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財政持續擴張,這就是金融業最大的潛在風險,還在不斷積累,不斷集聚。
那麼央行的利率水準在這個情況下要降,降不下來,所以我們做這個曲線,我們可以看到央行的利率到了水平5.5以上就逐漸往下降,但它不可能降到0,所以這個是回不去的。
央行的利率維持在一個高水準,通膨在3%左右,央行在3~3.5%左右,經濟成長速度在2.5%左右,就是我們能看到未來的新常態。
以上,我講的是基本面的變化,然後我們再看看有哪些意外的事情會對基本面造成衝擊,產生波動。
這是最新的關於不確定性的兩根指數,第一個是脆弱指數,大家可以看到全球經濟的脆弱指數上升得非常厲害,第二個曲線是地緣政治,在俄烏衝突以後有所下降,最近隨著兩場戰爭的進展又在上升,所以全球的脆弱性和地緣政治的風險都上升得非常厲害。
同時,全球經濟的分散化很厲害。2023年一年全世界增加的產業政策,從1月份的100左右,漲到了1600-1700左右。
世界經濟論壇最近發布了2024全球金融風險報告,我也是世界經濟論壇的董事,但這個報告出來以後我特別驚訝,大家可以看到,未來兩年主要的風險是什麼?是訊息錯誤,極端氣候、社會分化、網路不安全,國家間的武裝衝突,經濟機會,通貨膨脹,衰退。
未來兩年全球十大經濟金融風險,3個是經濟,7個是政治,未來10年,極端氣候、生物多樣化、資源、資訊、人工智慧、移民、網路、社會分化、污染,沒有一項是經濟。
這說明什麼?
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我們都認為自己活在一個經濟的世界裡,今天這個世界變了,今天我們活在一個巨大的政治和不確定性的世界裡,所以在考慮全盤約束的時候,它不只是經濟的約束,還有很多我們以前不熟悉的因素,都會成為新的約束條件。
在這個情況下,中國該怎麼應對?
我覺得國家提出的重大策略是提出了新成長模式這個概念。大家可以看到中國的經濟從成長的速度來說,2008年以後緩緩下降,因為規模變大了,經過2000年的反彈,穩在5%左右,人均GDP還是保持不斷成長的勢態,那么下一步的任务就是让它穩在10.5%到5%左右區間,因為整個盤子大了,我們從13000美金的中等速度逐漸往前走,成長速度放緩,這是一個自然的現象,但成長的品質會提高。
所以這裡有幾件事是必須要做的。
第一件事就是擴大國內需求,因為面對全球的不確定性,把自己的重點放在國內變得特別重要。
大家可以看到國內的物質產品的需求比重,從佔GDP比重40%左右下降到32%左右,從人均所得成長下降來看,這很正常。但是我們對物質產品的需求不可能再提高了,因為我們的必需品的消費正在下降,房地產的需求也在下降。
什麼是未來的需求?未來關於文藝、旅遊、衛生、醫療的發展空間還是很大的,消費的核心正從物質產品的消費走向發展型消費,轉向服務型消費,這是中國在今天人均GDP1.3萬美元的階段上必然產生的結構轉型,所以消費的前景非常大,中央正式提出消費要在供給端改變、發力,是特別重要的。
第二個就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是製造業,做大做強製造業。中國的製造業佔全球製造業的30.3%左右,超過了美國、日本、德國和韓國的總和。
改革開放前20年,中國的製造業成為了全世界最便宜的製造業。改革開放後20年,中國的製造業做成了全世界又便宜又好的製造業。未來20年,中國的製造業將變成便宜又好又高科技的製造業,保持著30%的比例不變,打遍天下無敵手,這是一個重大的策略變化。
這也是三中全會中央提出的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關產業,新興產業包括科技、生物、新能源、新環境,以及培育未來的量子訊息,人形機器人甚至是人工智慧等。所有的一切都圍繞著便宜、好品質和高科技的全球製造業發展。所以我們製造業的投資已經上升到50%以上,製造業是個重點。
佈局未來的話,一個很重要的是碳中和,對中國來說特別重要的意義是,前40年,我們還處在工業化的追趕模式,後40年,我們希望在綠色領域,我們不再是追趕,而是可以並跑,甚至引領世界。
中國要真正走向強國,走向世界,綠色轉型是必經之路。我們做過分析,到2050年,中國的GDP會翻兩番,達到400萬億人民幣以上,但中國的碳排放量会消减90%,大家想想,這將是多麼重大的結構調整。
碳中和的第一步是能源革命,因為中國的煤佔了全部能源消耗的57.7%,第一個把煤給改革掉。未來,煤在整個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會降到22%左右,風電、光電、核電等清潔能源比重會不斷上升。
今天,光電的成本已經低於煤電。2021年,四川的光電已經降到1模4一度,把它運到河南駐馬店,價格低於駐馬店的煤電。所以那天我寫了個報告,說這一天宣布了中國光伏企業的上升以及中國煤的“死亡”。
這裡並不是說煤炭會永遠退出市場,但市場經濟下成本是決定一切的。如果光電的成本低於煤,我們就有希望不斷擴建光電。風電的成本也降到了2模5一度電,降到两模,就可以參與全球競爭。
另外,我們的新能源的裝置上升得非常快,速度全球領先,全國發電容量37.5%就是新能源了。
現在唯一不足的是儲能不夠,電網不夠,發電量不夠。所以下一步的改革就是電網改革和增加儲能設備,把這個能量用起來。
比如,氫能。生產氫的成本大概三美元一公斤,在上海已經開始出現出口氫的產品,所以我们的氫能产业链起来了。因為氫是儲能,氫是重卡,氫是化工,也改變了能源結構。
比如,核電廠。我們重新啟動了276座核電廠。中国的第一座核電廠大亚湾核電廠是中国银行融资的,這是特別值得驕傲的一件事。
我們進口的法國模式,俄羅斯模式,全世界最好的4台核電廠是美國的AP1000,全部在中國運營,因為美國不允許核電廠運營。我們也研發了華能一號,所以核電在中國會發展起來,這將會是一個很大的產業。而且現在用中子來撞擊的話,可以把核消耗的污染以及產生的廢棄物降低到10%左右。
核電起來了,剩下的就是改革電網,改革電網的第一步就是競價上電網,第二步就是電網建立平行的去中心化的電網系統,我覺得這些都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在後面支撐的是國家特別重視的兩大支柱,就是科技力量。
第一個就是人工智慧。
在人工智慧領域裡,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智慧時代,在牛頓時代,是觀察到科學,到技術,到產品,今天是從數據到知識,直接到產品。
我們進一步意識到人類有史以來找到了第二個認知的途徑,機器認知,而且我们第一次发现機器認知可能不只是重复人的认知,還可以豐富人的認知,這個世界真的變了。大模型正全力介入中國的產業鏈,包括新能源、通訊設備、消費性電子等方面,下一步要全面建構人工智慧的產業鏈。
結合中國的製造業,我舉兩個會在中國有重大突破的例子。
第一個就是無人駕駛汽車,全世界研發無人駕駛汽車的領導企業,除了特斯拉,剩下的5家全部是中國企業,現在是L3水平,逐漸走向L4。中國的無人駕駛試點城市,以及未來配套的城市路網將會快速發展。
第二個就是具身機器人,這是一個把物理空間、人工智慧和機械製造結合的產業,中國有很大的優勢,從手、手臂、手肘到感應器等機器人的元件,中國都佔了全球產量的50%左右。
最後一個,我認為很重要的未來議題——數據的資本化。
在發展人工智慧的時候,我們的算力、演算法被卡脖子,那麼剩下的核心資源是什麼?是數據。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數據大國,問題是怎麼用數據。
中央在去年做出重大決策,提出數據20條。我們拋棄了一直纏繞我們的數據所有權的問題,沿用1978年的包產到戶改革的政策,先把所有權放一邊,重新定義為資料持有權,透過生產權把它做成產品,透過經營權可以獲利,一下就把數據餘額的大門給打開了。
緊接著去年8月財政部發布了一個特別重要的文件,數據可以入表。資料入表就是資料可以作為資產,可以作為負債,也可以作為資本。這一條路打開,數據資本的發展擋不住了。
所以我們觀察到一系列的資料抵押,數據加強,數據貸款,數據投資等等現象,規模從幾千萬到幾億都有,全國開始了政府資料的授權經營管理,把數據放開。
我前兩天在上海的數據交易所看到浙江的一個中小城市把數據打包在上海上市,交易成功。
如果我們把所有的幾件事放在一起看的話,未來全球經濟金融還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低成長、高財政赤字與金融不確定性,貿易的碎片化,地緣政治和不確定性在上升,這都是我們面臨的新常態。
在新常態下,中國的決策是保持定力,我們建構了新的成長方式,關注國內消費市場,關注我們的核心競爭力製造業,關注未來的綠色產業、人工智慧以及數據資本的大潮。
這個世界真的變了,我們以前關注的是成長,我們現在需要關注的是結構變化,結構變化的機會遠大於成長,祝福大家都成為未來的贏家,謝謝大家。
本文轉載自“海豚投研”微信公眾號,作者:朱民;FOREXBNB編輯:劉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