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本是什麼?

股本(Paid-in Capital),又稱實收資本,是公司股東根據公司章程或出資協議實際投入企業的資本。它是公司成立和運營的“根基”,也是股東權益的核心組成部分。

簡單來說,股本=面額 × 股數,反映的是公司成立時的資金基礎。

股本

它不僅是一個數字,還反映出以下幾個方面:

  • 公司資本規模

  • 股東出資情況

  • 企業承擔經濟責任的上限

舉例說明:

例子1:一家公司發行了50張股票,每張股票面额为10元,每張股票包含1000 股。那計算過程就是:

股票面額 每張股數 股票總張數 實收資本計算
10 元 1000 股 50 張 10 元 × 1000 股 × 50 張 = 500000 元

例子2:再以臺灣水泥(臺泥,股票代號1101)爲例,那計算過程如下:

股票面額 股份總額 實收資本
10 元 3692175869 股 10 元 × 3692175869 股 = 36921,758,690 元

股本≠市值,別搞混!

初學者經常將兩者搞混,其實它們差異很大:

  • 股本只是“公司成立時的資本額”,用於法律和會計層面;

  • 市值纔是真正反映公司在市場上的“價值”。

舉個例子:

  • 如果某公司發行了10億股,股價是30元,那它的市值就是300億元

  • 而如果它的面額是10元,那麼它的實收資本就是100億元

股本、股票面額與股價的關係

這三者之間並不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實際上:

  • 股本是:面額 × 發⾏股數。

  • 股價是:指股票在二級市場上的交易價格,是市場對公司價值的實時評估。

  • 面額是:法律或公司章程規定的每股基本單位(臺灣常見爲10元)。

實收資本大小並不決定股價高低,但會影響股價的波動幅度。

舉例來說:

  • 如果一家公司的投入資本非常大,市場上流通的股票數量就多,每一筆交易對股價的影響就會變小。這類公司股價通常比較穩定。

  • 相反,實收資本較小的公司,流通股數少,只要一有利多消息,就可能吸引大量資金追捧,造成股價大幅波動。

至於股票的面額,它主要是在會計制度中用於記賬,並不會對市場上的股價形成直接影響。許多投資者會誤以爲“10元面額的股票”就該值10元市價,這是一個常見的誤區。

股本的分類

它還可以進一步區分爲三種類型:

總股資本:公司發行的所有股份總數,包括可以交易的和暫時不能交易的部分。是衡量公司規模的基礎。

流通股:可以在股市自由交易的股份。這部分資本越大,公司股票的流動性越高,股價通常也較穩定。

非流通股:指因合約限制、政府持股、管理層限制性股份等暫不能交易的股票。例如限售股或國有股。這部分比例如果太高,會限制市場的流通性,可能加劇股價波動。

股本大小對股價有何影響?

總股資本越大,股價通常越低:因股數多,每股分攤價值小;

流通股資本越小,股價波動越大:容易被熱錢炒作;

結構調整(如增發/回購)也會影響股價

  • 增發新股:可能稀釋每股盈利,利空;

  • 股份回購:表示公司有信心,常視爲利多消息

🧩 案例簡析:

  • 公司原本總股資本10億股,現在增發1億股,變成11億股。每股盈利就被稀釋,股價短期可能下跌;

  • 若該公司之後宣佈回購1億股股份,市場將視爲管理層對公司前景有信心,通常股價會上漲。

初始總股數 增發/回購股數 新總股數 每股盈利變化 市場預期 股價影響
10億股 +1億股 11億股 稀釋(下降) 短期利空 短期可能下跌
11億股 -1億股 10億股 提升(增加) 管理層信心,利多 通常上漲

股本結構與投資策略

不同實收資本結構的公司,適合的投資風格也不同:

  • 穩健型投資人
    → 可關注投入資本大、流通性高、波動小的公司(如大型銀行、成熟企業)

  • 激進型投資人
    → 可關注投入資本小、彈性高、題材豐富的成長股(如中小型科技股)

⚠️ 但請務必依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選擇,別因高波動誤傷本金。

總結

股本是公司融資與運營的基礎,但它不是股票價格的決定因素。理解它的本質和結構,有助於我們:

  • 更準確評估公司的基本面

  • 更科學制定投資策略

  • 更好地應對市場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