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舊是什麼?

折舊是一種會計方法,用於估算非流動資產在其使用壽命內的價值損耗。絕大多數企業在經營中會擁有如辦公設備、機器、建築物等非流動資產,這些資產雖然能長期使用,但隨着時間推移會不斷貶值。

折舊舉例:以上述圖片中的汽車爲例,其原始購買成本爲80萬元,預計殘值爲5萬元。

說明:隨着時間的推移,車輛的價值會逐年減少,最終降至殘值。

其背後的經濟邏輯:資產貶值的原因包括:

自然磨損:資產在日常使用中逐漸損耗,例如機器設備零件老化、辦公桌椅磨損等。

經濟落後或技術過時:資產可能因市場需求變化或出現更先進替代品而失去使用價值。

時間限制:如租賃權等無形資產,隨着時間流逝逐漸減少其經濟利益。

資源枯竭:天然資源類資產如油田、礦產在開發中不斷耗盡,屬於消耗型折耗。

折舊與財務報表:如何影響利潤?

因爲非流動資產會隨着時間逐漸失去價值,所以我們不能在資產購入當年一次性計入費用,而是要按照其使用年限,逐年分攤成本,這就是它的作用。

但它最直接的作用是,避免誇大利潤

企業購置非流動資產屬於資本性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並不會直接在購入當年列爲費用。而是通過逐年計提折舊,在利潤表中逐步體現,從而更準確地反映企業當期經營成果。

例如:如果一張價值2500元的辦公桌預計可以使用5年,那麼每年折耗金額500元,這筆費用計入每年的管理費用中,使得淨利潤更加合理。

此外,它的意義還在於:

  • 分攤成本:將非流動資產的成本分攤到其使用壽命的各個期間,避免一次性計入大量費用。

  • 反映真實價值:隨着資產的老化和磨損,其價值會下降,它能反映這種價值變化。

所以,它對於確保財務報表的準確性至關重要。

折舊的三種常見計算方法

會計準則允許企業根據資產特性選擇合適的方法,但一經確定,需遵守一致性原則(Consistency Principle),不可隨意更改。以下是三種主流算法:

1. 直線法(Straight-line Method)

最常見和簡便的方法。

公式

年折舊額 = (資產原值 - 殘值) ÷ 預計使用年限

舉例1:2020年購入辦公桌,成本爲2500元,預計使用5年,殘值爲0。具體過程如下:

年度 年折舊額 累計 資產賬面淨值
2020 ¥500 ¥500 ¥2,000
2021 ¥500 ¥1,000 ¥1,500
2022 ¥500 ¥1,500 ¥1,000
2023 ¥500 ¥2,000 ¥500
2024 ¥500 ¥2,500 ¥0

舉例2(含殘值):同樣是2020年購入辦公桌,成本爲2500元,預計使用5年,殘值爲500。

年度 年折舊額 累計 資產賬面淨值
2020 ¥400 ¥400 ¥2100
2021 ¥400 ¥800 ¥1700
2022 ¥400 ¥1200 ¥1300
2023 ¥400 ¥1600 ¥900
2024 ¥400 ¥2000 ¥500(殘值)

2. 餘額遞減法(Reducing Balance Method)

每年按資產賬面淨值的一定百分比計提折耗,前期金額較大,後期逐漸減少。

例子:資產成本爲10000元,折耗率爲20%。

年度 年折舊額 累計 資產淨值(期末)
第1年 ¥2000 ¥2000 ¥8000
第2年 ¥1600 ¥3600 ¥6400
第3年 ¥1280 ¥4880 ¥5120

適用於:科技設備、車輛等初期損耗較快的資產。

3. 年數總和法(Sum-of-the-Years’-Digits Method)

以使用年限爲權重進行分攤,較複雜但更能反映部分資產的實際使用價值遞減情況。

例子:資產成本10000元,使用壽命5年,無殘值。

年數總和 = 5+4+3+2+1 = 15

年度 權重 計算 金額
第1年 5 10000 × 5/15 ¥3333
第2年 4 10000 × 4/15 ¥2667
第3年 3 10000 × 3/15 ¥2000
第4年 2 10000 × 2/15 ¥1333
第5年 1 10000 × 1/15 ¥667

適用於:收益前期較高、後期逐漸減少的資產。

投資者視角:爲何折舊值得關注?

對投資者而言,它不只是一個會計術語,而是評估企業真實盈利能力與資產狀況的重要依據:

  • 影響利潤質量:企業“紙面盈利”可能受折耗方法影響。某些企業通過調整折舊策略來粉飾利潤。

  • 反映資產真實價值:查看資產負債表中“固定資產淨值”能幫助你判斷其是否已嚴重貶值,是否需要更新。

  • 衡量資本開支效率:投資者可結合它與資本支出來判斷企業資產使用效率和更新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