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3月PPI環比下降0.4%,通脹壓力持續疲軟

美國勞工部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3月生產者價格指數(PPI)環比下降0.4%,創下自2023年10月以來的最大單月跌幅。此前市場預期中值爲上漲0.2%,而前月數據修正後爲微漲0.1%。剔除食品和能源後,核心PPI意外下降0.1%,低於0.3%的上漲預期,顯示通脹指標持續疲軟。

此次數據發佈正值美國物價形勢出現轉折之際。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顯示,整體物價首次出現環比下降,爲2020年來首次。然而,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政府近期關稅政策調整帶來的滯後效應,可能在未來數月推高通脹壓力。

關稅政策調整對PPI的影響

2月初美國政府對自華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3月初特朗普宣布将中国商品总關稅推高至145%。本週初,政府宣布暂停对多数贸易伙伴的新增關稅90天,轉而實施統一的10%进口關稅,同時3月12日起对铝钢产品加征新關稅。這些政策對價格的傳導效應,預計將在4月PPI數據中更爲顯著。

PPI結構分化

分類 環比變化
能源 -4%
食品 -2.1%
核心商品 +0.3%
服務價格 -0.2%

能源價格環比暴跌4%,食品價格下降2.1%,成爲拖累PPI的主因。核心商品價格連續兩月上漲0.3%,創兩年來最大漲幅。服務類價格環比下降0.2%,爲7月以來最大跌幅。

中間需求加工品價格持平,而未經加工的原材料成本大幅下降4.1%。這種"上游降價、下游承壓"的格局,既反映出大宗商品市場的通縮壓力,也預示着若終端需求回暖,企業可能具備更大的定價權調整空間。

儘管關稅推高進口成本的風險持續存在,但當前大宗商品市場的低迷態勢,爲企業消化加稅壓力提供了緩衝空間。後續需重點關注本月即將公佈的個人消費支出價格指數(PCE),作爲美聯儲貨幣政策的核心參考指標,其表現將直接影響6月利率決議走向。而4月PPI數據能否印證關稅政策的通脹傳導效應,將成爲判斷美國經濟滯脹風險的關鍵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