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3月PPI环比下降0.4%,通胀压力持续疲软
美国劳工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4%,创下自2023年10月以来的最大单月跌幅。此前市场预期中值为上涨0.2%,而前月数据修正后为微涨0.1%。剔除食品和能源后,核心PPI意外下降0.1%,低于0.3%的上涨预期,显示通胀指标持续疲软。
此次数据发布正值美国物价形势出现转折之际。3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显示,整体物价首次出现环比下降,为2020年来首次。然而,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政府近期关税政策调整带来的滞后效应,可能在未来数月推高通胀压力。
关税政策调整对PPI的影响
2月初美国政府对自华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3月初特朗普宣布将中国商品总关税推高至145%。本周初,政府宣布暂停对多数贸易伙伴的新增关税90天,转而实施统一的10%进口关税,同时3月12日起对铝钢产品加征新关税。这些政策对价格的传导效应,预计将在4月PPI数据中更为显著。
PPI结构分化
分类 | 环比变化 |
---|---|
能源 | -4% |
食品 | -2.1% |
核心商品 | +0.3% |
服务价格 | -0.2% |
能源价格环比暴跌4%,食品价格下降2.1%,成为拖累PPI的主因。核心商品价格连续两月上涨0.3%,创两年来最大涨幅。服务类价格环比下降0.2%,为7月以来最大跌幅。
中间需求加工品价格持平,而未经加工的原材料成本大幅下降4.1%。这种"上游降价、下游承压"的格局,既反映出大宗商品市场的通缩压力,也预示着若终端需求回暖,企业可能具备更大的定价权调整空间。
尽管关税推高进口成本的风险持续存在,但当前大宗商品市场的低迷态势,为企业消化加税压力提供了缓冲空间。后续需重点关注本月即将公布的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PCE),作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核心参考指标,其表现将直接影响6月利率决议走向。而4月PPI数据能否印证关税政策的通胀传导效应,将成为判断美国经济滞胀风险的关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