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避險屬性受質疑,市場動盪引發拋售潮

近日,美債作爲全球金融市場動盪時期的傳統避險資產,卻與美股同步下跌,引發市場對其避險屬性的質疑。本週,美債遭遇疫情以來最猛烈的拋售,十年期美債收益率週三連續第三日攀升,最高上漲22個基點至4.51%,顛覆了其“永不違約”的傳統認知。

市場觀點分歧

對於美債的異常下跌,市場觀點不一。部分投資者和觀察家認爲美國經濟前景惡化是主因,而另一些則歸咎於對沖基金的交易失誤。

關稅不確定性

特朗普總統加徵關稅的力度令市場意外,且妥協時機未明。關稅對美國經濟的雙重影響在於,若引發經濟衰退導致通脹走弱,美聯儲可能降息以提振國債吸引力;但關稅推高物價又可能制約政策寬鬆空間,這種矛盾預期將持續推高市場波動率。

現金爲王

投資者正全面規避包括美債在內的美國資產,現金成爲唯一的避風港。截至4月2日當週,美國貨幣市場基金規模已創歷史新高,這類資產不僅具有現金特性,還能隨時間增值。

投資者正在密切關注美元融資市場的壓力,以防投資者蜂擁退出而造成混亂。2020年,恐慌的投資者紛紛拋售債券,導致美國國債市場緊縮,並引發拋售潮,迫使美聯儲出手干預。

到目前爲止,融資市場似乎保持堅挺。但三個月期日元兌美元基差掉期擴大至去年12月以來的水平,已釋放出外國投資者對美元融資需求上升的信號。歐元和英鎊的等值基差掉期也出現了類似的下滑。

財政壓力

美國債務佔GDP比重已達121%。特朗普曾寄望減稅刺激經濟增長來削減赤字,近期又聲稱關稅收入將緩解債務負擔。但市場擔憂其政策會通過推高借貸成本加劇財政失衡。

本週國債拍賣被視爲市場情緒試金石,週二三年期美債發行已現頹勢。

外資拋售

雖然難實時驗證,但每當美債下跌總伴隨外資撤離的猜測——此次更被解讀爲對關稅的報復。中日作爲美債最大持有國官方數據顯示持續減持。

明治安田生命保險投資企劃部部長Kenichiro Kitamura表示,“中國可能正通過拋售美債反制關稅。”

同時,歐日投資者發現本國債券收益率更具吸引力,且政策前景更穩定,正逐步轉移配置。

對沖基金交易

基差交易(通過現券與期貨價差套利的對沖基金策略)可能正在平倉推高收益率。由於價差通常微小,該策略往往使用高槓杆。

當市場動盪迫使投資者急速平倉償還貸款時,可能引發收益率螺旋上升的連鎖反應,甚至導致國債市場流動性凍結——正如2020年基差交易平倉危機。

另有分析指出,押注美債表現優於利率互換的流行交易突然崩塌:銀行爲滿足客戶流動性需求拋售債券後,轉而通過互換合約維持風險敞口,反而加劇了拋售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