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關稅政策或將面臨“不可能三角”挑戰
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計劃於4月2日“解放日”公佈其關稅政策。特朗普提出的徵稅目標包括增加稅收以彌補聯邦預算赤字、將製造業帶回美國以及實現對外政策目標。然而,摩根士丹利認為這些目標互不相容,稱之為“不可能三角”。
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在報告中指出,要使關稅成為稅收的重要來源,稅率必須遠高於白宮提出的水平,可能需要從目前的2.2%上升到10%至15%,這將是自1940年代以來的最高水平。
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的研究顯示,根據已提出的方案,進口商品的關稅在2026年至2035年間將增加約3.52萬億美元,由美國進口商支付,最終由消費者承擔。這一數字雖然龐大,但遠低於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預計的到2034年4.6萬億美元的赤字目标。CBO估計,到2035年預算赤字將達到21.8萬億美元。
年份 | 預算赤字(萬億美元) |
---|---|
2024財年 | 1.8 |
2035年 | 21.8 |
摩根士丹利的經濟學家表示,即使關稅定得足夠高以增加大量收入,也意味著其他目標無法實現。全面提高關稅將導緻美國消費者面臨更高的價格,並可能降低企業的利潤率,這不利於增加稅收。預算實驗室估計,如果其他國家不採取報復措施,通脹率短期內將上升1.7個百分點;如果其他國家採取報復措施,通脹率將上升2.1個百分點。按2024年美元計算,這相當於平均每個家庭的成本增加2700至3400美元,甚至可能更多。
陷入貿易戰、因消費者削減開支而利潤受損的企業,將沒有動力在美國生產商品。企業稅收是以利潤為基礎的,而在特朗普的第一個總統任期內,由於他發動了關稅戰,企業利潤停滯不前。
至於第三個目標,如果能成功利用關稅威脅實現外交政策目標,比如減少移民或非法毒品的流動,或者降低對美國產品的貿易壁壘,那麼增加稅收和在岸生產就變得毫無意義。
特朗普的貿易政策一直都是民粹主義而非務實主義。經濟學家已經提高了美國陷入“滯脹”的可能性,即經濟增長停滯及通脹加速同時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