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FOREXBNB的報導,中信證券在其研究報告中指出,自1月24日起,外國資本流入香港股市近130億港元,主要投資於估值相對較低的科技和消費行業。近期,空頭平倉也是推動香港股市反彈的關鍵因素之一。截至2023年2月7日,香港股市未平倉賣空金額佔流通市值的比例高達1.37%,超過2023年初以來歷史均值的兩倍標準差。短期內,受2月底MSCI指數調整的影響,香港股市可能面臨海外資金重新平衡的風險。但從全年來看,在中國經濟基本面逐步復甦的背景下,結合估值的吸引力,中信證券依然看好香港股市自2024年以來的反彈趨勢。

DeepSeek的問世,以及兩會的預期,刺激了1月中旬以來香港股市的大幅上漲。

2023年1月20日,DeepSeek推出了R1模型,該模型大幅降低了AI模型的訓練成本,並且其性能接近美國AI領域的領先模型。隨著中國企業迅速部署相關AI模型的應用,以及阿里巴巴與蘋果的合作等消息,這些都顯示了國內AI訓練和應用的良好互動。與此同時,全球投資者對美國科技巨頭在AI領域的巨額投資是否能轉化為業績表示懷疑。隨著3月的臨近,全國兩會的政策預期開始顯現,對消費支持政策的預期進一步提振了香港股市科技和消費板塊的情緒。從1月14日至2月12日,恆生指數和恆生科技指數分別上漲了14.1%和25.1%。在行業層面,資訊科技(26.2%)和可選消費(22.7%)領漲。

美國持續加徵關稅,美聯儲的鷹派立場抑制了美國股市的表現。

除了DeepSeek的推出對美國科技股造成壓力外,特朗普自今年2月以來持續實施的關稅政策也進一步抑制了美國股市的表現,包括2月1日對中國商品加徵10%的關稅,以及推遲對加拿大、墨西哥加徵25%的關稅,還有2月10日宣布的對進口到美國的鋼鐵和鋁徵收25%的關稅,這些都對美國股市2025年的業績預期造成了壓力。與今年2月7日相比,1月24日的美國股市業績預期(彭博一致預期)顯示,標普500的2025年淨利潤和營收預期分別下調了0.5%和0.1%,納指100則分別下調了0.6%和0.2%。此外,1月份美國CPI數據超出彭博的市場預期,加上鮑威爾在國會聽證會上的鷹派表態,也對美國股市構成了壓力。

在香港股市的性價比凸顯的情況下,自1月24日以來,外國資本回流近130億港元。

與上述期間美國股市業績預期的下調不同,香港股市同期的2025年業績預期相對穩定,且估值仍處於歷史低位。截至2月13日,恆生指數的市盈率為9.8倍(歷史28.8%分位),儘管恆生科技指數創下疫後新高,但其市盈率僅為17.4倍(歷史26.5%分位),不僅低於2024年10月7日的19.0倍,也明顯低於2023年1月27日的26.3倍,恆生指數的估值也低於之前的高點。從行業來看,2019-2022年間,香港和美國股市在消費和科技板塊的市盈率水平較為接近,但此後美國股市相對於香港股市對應行業的估值溢價持續擴大,目前香港消費行業的動態市盈率僅為美國股市的一半,信息技術行業的估值也比美國股市低30%以上,横向比较性价比非常显著。自1月24日以來,外國資本流入香港股市達127.6億港元,與美國股市回調的時間相吻合,且主要流入相對低估的消費和科技行業。

儘管賣空比例有所下降,但仍處於歷史高位。

除了外國資本回流和南向資金從年初至2月12日日均61億港元的淨買入外,近期空頭平倉也是推動香港股市反彈的關鍵因素之一。但截至今年2月7日,香港股市未平倉賣空金額佔流通市值的比例仍高達1.37%(2023年初以來歷史均值的兩倍標準差以上)。在行業層面,醫療保健(2.1%)、日常消費(1.8%)、原材料(1.5%)的未平倉比例相對較高。與去年10月8日和今年1月13日的階段性賣空高點相比,空頭平倉比例較大的行業為可選消費、原材料和金融。同期,空倉比例增加較大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具有紅利屬性的通訊服務、公用事業、能源以及可能受到新一輪關稅影響的工業板塊。

2月底MSCI指數調整即將到來,香港股市可能面臨獲利了結的風險,但不會改變全年的反轉趨勢。

從2024年MSCI最後一次指數調整生效(即2024年11月26日)至2025年2月12日期間,恆生指數累計上漲了14.1%,恆生科技指數更是大漲了25.1%。同期,MSCI全球指數和新興市場指數僅分別上漲了1.6%和2.2%。回顧2024年8月至11月的調整期間,香港股市的表現同樣明顯MSC優於I指數(全球及新興市場),但在調整期有效日的前兩個交易日出現了下跌。此外,如果特朗普政府宣布進一步加徵關稅,不排除2月底香港股市可能面臨獲利了結的回調風險。但從全年来看,在中國經濟基本面逐步復甦的背景下,結合估值的吸引力,中信證券依然看好香港股市自2024年以來的反彈趨勢。

風險因素:

1)中美在科技、貿易、金融領域的摩擦加劇;2)中國政策的力度、實施效果及經濟復甦不如預期;3)國內外宏觀流動性超預期收緊;4)俄烏、中東地區的衝突進一步升級;5)中國房地產銷售量價回穩不如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