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XBNB獲悉,中信證券發布研報稱,当前全球维度港股的估值优势非常显著,而我國價格壓力導致的收入端問題料也會逐步緩解。其次,2024年前十個月南向已累計流入近6300億港幣,整體中資相對外資的話語權大幅提升,特別是在中小市值板塊。最後,在國內一系列政策逐步落實的背景下,投資者預期可望轉向。行業配置上,2025年上半年順週期、估值彈性較大的產業會相對受益。待國內的地產週期逐步穩定,消費復甦,更為看好相關產業的業績復甦兌現行情。

展望2025年,隨著我國一系列政策逐步落地、投資者預期持續改善,港股將迎來反轉行情,建議關注:1)強β屬性的非銀金融,尤其是保險和港交所;2)科技及消費板塊可望迎來持續的估價修復行情,包括網路、消費性電子、生物科技和教培等。

中信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悲觀預期逆轉,估值修復延續可期

港股市場在2021年春節往後,在連續三年的負面事件衝擊下,下跌時間遠超1998年以來任何熊市週期,且期間內港股在全球主要市場的表現也最差,悲觀情緒持續積累。然而,在內部政策的支持推動流動性和交易環境改善下,港股今年以來經歷的兩輪上行情已充分反映了悲觀情緒的逆轉。

自9月24日以來,港股的流動性大幅抬升,且風險偏好回暖,市场卖空占比显著回落,均显示港股投资者情绪显著抬升的趋势。而即便經歷了今年的強勁上漲,当前港股市场在估值和盈利匹配的维度仍在全球主要市场中展现显著的吸引力,並且無論是股權風險溢價還是動態市盈率,当前仍处于适当水平或甚至还在历史低位,後續隨著投資人情緒的持續扭轉,港股可望進一步迎來估值修復的延續。

港股業績成長下滑階段已過,將迎來營收壓力緩解

恆生綜指2022年以來的獲利收縮趨勢,在24H1迎來增速轉正,營收的收縮趨勢也出現明顯扭轉,結合市場當前對未來的業績預期(彭博一致預期,下同),港股業績成長下滑的階段或已結束。展望2025年,港股寬基指數2025年營收增速預期都要較2024年更高,或也意味著價格下行壓力的緩解,雖然獲利增速預期小幅低於今年,但仍匹配其2025年的營收成長預期。

行業方面,3/4的一級行業2025年營收成長預期都優於2024年,其餘的雖然增速預期下滑但仍維持較高的增速,反映港股營收修復的預期跨產業存在;二級行業來看,2025年營收與獲利預期相符且增速較高的產業,且預計成長還將較2024年加速的產業會集中在成長板塊,包括支援服務(教育)、半導體、汽車、健保設備與服務、藥品與生技等;另外工業工程與其他金融也有較高的業績成長預期。

市場信心穩步修復,港股可望獲南向資金持續增配

回顧歷史上兩輪南向大幅流入、港股成交额显著抬升时期,南向資金或是真正的“聰明錢”。隨著近年來南向在港股市場的持股佔比穩步抬升,未來南向資金的“定價權”或越來越強,其配置偏好變化也具備較高的指引意義。而2021年以來,內地公募港股持倉市值相對內地公募全部持股市值及相對南向資金整體持倉規模比重分別回落2.5/8.4個百分點至7.0%/13.2%。未來在南向資金加速流入港股市場的過程中,内地公募增配力度或更加显著,尤其是2021年中以來持倉比例相對下滑較高的可選消費、資訊科技、金融等類未來具備更大的增持空間。

進一步來看,2024年10月以來南向資金加速流入港股市場過程中,半導體、技術硬體、生物科技、網際網路、新能源汽車等成長板塊普遍獲南向資金的青睞。而近期外資除配置生物科技、家電以外,亦表現出增持券商資管、多元金融、建材等板塊的趨勢。另外,判斷未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走勢將主要由兩國經濟基本面的相對變化所驅動,無需過度擔憂外資或因潛在的貿易擾動而持續流出港股市場。

2025年港股市場展望:迎來反轉行情

中信證券認為,2025年港股市場或迎來反轉行情。首先,当前全球维度港股的估值优势非常显著,而我國價格壓力導致的收入端問題料也會逐步緩解。其次,2024年前十個月南向已累計流入近6300億港幣,整體中資相對外資的話語權大幅提升,特別是在中小市值板塊。最後,在國內一系列政策逐步落實的背景下,投資者預期可望轉向。行業配置上,2025年上半年順週期、估值彈性較大的產業會相對受益。待國內的地產週期逐步穩定,消費復甦,更為看好相關產業的業績復甦兌現行情。

1)關注強β屬性的非銀金融,尤其是保險和港交所。假設在國內一系列政策推出下中國地產週期穩,我們判斷金融板塊將最為受益。而保險業可望受益於估值反彈、外資回流、“息差損”擔憂緩解;具備稀缺性且強β屬性的港交所也將得益於港股交易的反彈。

2)科技及消費板塊可望迎來持續的估價修復行情。在房價企穩、財富效應撬動居民的超額儲蓄下,也看好港股消費以及強消費屬性的科技股表現。其中降本增效且持續提升股東回報的互聯網、受益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消費性電子、海外貨幣寬鬆利好的生物科技、產業快速成長的教培板塊均有望迎來持續的估值修復行情。

風險因素:

1)中美科技、貿易、金融領域摩擦加劇;2)我國政策力度、實施效果及經濟復甦不如預期;3)海內外宏觀流動性超預期收緊;4)俄烏、中東地區衝突進一步升級;5)我國房地產銷售量價回穩不及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