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再登全球榜首,連續兩年超越日本。也是這一年,比亞迪與吉利創紀錄雙雙入圍全球車企銷量前十。各種現象均表明,中國汽車發展勢頭愈發強勁。

另一方面,網上冒出了很多針對部分中國車企不懷好意的聲音,持續增長的銷量、營收、研發不說,卻偏偏盯著負債作文章。甚至有境外沽空機構發布佯裝理性分析的報告,給比亞迪強行扣上“高負債”的帽子,以此動搖資本市場信心,試圖做空股價獲利。

話說回來,到底海外頭部車企的負債情況是怎麼樣?中國車企的負債是不是很高?此次,我們深入解讀國內外頭部車企年報,從財務數據中找到答案。

“大眾+豐田”負債=6萬億

汽車作為重資產行業,需要大量的投資建廠,以及持續不斷的研發投入。從全球範圍來看,國內外主流車企的總負債都比較高,而且規模越大的企業,營業收入越高,總負債也越高。

財報顯示,2023年,大眾集團營收2.5萬億元,總負債達3.2萬億元,比同期營收高28%;豐田營收2.1萬億元,總負債達2.6萬億元,比同期營收高24%。僅大眾與豐田兩家頭部車企的總負債就達到近6萬億元,像福特、通用、寶馬、奔馳等車企總負債也超萬億。可以看到,海外主流車企的總負債都是“萬億戶”,處於較高的水平。

大眾負債3.2萬億 豐田負債2.6萬億,中國車企又有多少? - 圖片1

相比之下,國內車企的總負債並不高,以比亞迪為例,2023年銷量約為大眾的三分之一,總負債僅為大眾的六分之一。

大眾負債3.2萬億 豐田負債2.6萬億,中國車企又有多少? - 圖片2

海外車企“熱衷”有息負債

需要明晰的是,企業的總負債可進一步細分為有息負債和無息負債。有息負債指企業向金融機構借錢、在資本市場發行的債務,是需支付利息的真實負債;無息負債指經營性負債,無利息成本,如供應商貨款、員工薪酬、稅費。

簡單來說,可以理解為家中車貸房貸和吃穿用度日常損耗的區別,真正容易脫離控制的風險因素是前者,即有息負債。

從數據顯而可見,海外主流車企的有息負債非常很高,2023年豐田有息負債1.7萬億,在總負債佔比達67%;大眾集團有息負債1.1萬億,在總負債佔比34%;福特有息負債約1.08萬億,在總負債佔比65%;通用汽車、賓士、寶馬、斯特蘭蒂斯的有息負債也達到數千億的規模。

有分析認為,海外車企熱衷於通過有息負債融資,一方面是由於歐美日此前經歷長時間的低利率環境,貸款利息非常低;另一方面部分海外車企擁有龐大的汽車金融業務,因此產生龐大的金融債權。

大眾負債3.2萬億 豐田負債2.6萬億,中國車企又有多少? - 圖片3

相比之下,國內主流車企的有息負債顯然低得多。吉利控股有息負債1082億,在總負債佔比24%;比亞迪有息負債303億,在總負債佔比仅为6%。

大眾負債3.2萬億 豐田負債2.6萬億,中國車企又有多少? - 圖片4

如果說有息負債更能反映企業的真實債務壓力,這是否意味著,海外車企的債務風險比國內車企要更大?

應付賬款的真相

從財報不難看出,海外車企的總負債中更多是有息負債,國內車企更多是無息負債。而在無息負債中,大頭是還沒到期支付的供應商貨款,體現在財報上主要是應付賬款。

在這裡要澄清一個誤區,簡單對比應付賬款,無法真實反映企業尚未支付的供應商貨款規模。道理很簡單,一家企業規模越大,營業收入越高,對外採購與合作的體量也越大,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也更明顯。

此外,供應商也更傾向於選擇體量大、銷量高、穩定盈利的頭部車企合作,因為訂單確定性有保障,自身承擔的風險成本就更低。

因此,通過應付賬款佔營業收入的比例這一指標來衡量,若該指標越低,說明該企業相對於其營收規模,未到期支付的供應商貨款比例越低。

從數據可見,雖然上汽、比亞迪的應付賬款金額在國內主流車企中處於最高水平,但佔營收的比例卻是最低的。這說明,相對於它們龐大的營收規模,未支付的供應商貨款比例反而是最低的。

大眾負債3.2萬億 豐田負債2.6萬億,中國車企又有多少? - 圖片5

此外,對比國內主流車企與供應商的合作賬期,長安185天、長城163天、上汽集團140天、比亞迪128天。像上汽、比亞迪这种订单稳定、回款速度快的車企,無疑是供應商更希望合作的對象。

結論:

通過財務數據透視企業經營的真相,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國內主流車企的負債並沒有網上所說的高,反而是海外頭部車企的負債超出不少人的想像。

由此可見,那些以負債高為由,抨擊比亞迪等中國車企風險高的言論顯然是空穴來風,說暴雷更是無稽之談。當然,市場的眼睛是雪亮的,即便網上總有人習慣性唱衰,即便境外沽空機構怎麼賣力唱空,也擋不住中國汽車銷量節節攀升,擋不住經營業績的持續向好,實力就是回擊質疑的最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