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汽車發展勢頭愈發強勁。據中汽協數據,2024年,中國汽車銷量達到3143.6萬輛,同比增長4.5%。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286.6萬輛,同比增長35.5%。
中國汽車行業穩定發展的當下,眾多車企面臨關鍵問題:如何兼顧發展速度與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探討這個問題,比亞迪(01211)無疑是極具代表性的樣本。近期,关于比亞迪负债规模高话题引发广泛讨论,致使不少人對採取高槓桿模式經營車企的可持續發展產生疑慮。
然而,僅僅依據負債這單一指標就對企業發展前景下論斷,顯然有失偏頗。原因是汽車產業作為典型的重資產行業,從生產設施的建設、先進技術的研發,到市場拓展,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巨額資金投入,使得大規模融資成為了車企的必選項。
另外,企業負債形式多樣,合理的負債結構,是企業實現穩健運營的關鍵要素,不僅不會成為發展的阻礙,反而能為企業前行提供有力支撐。
高負債為國際頭部車企常態
以2023年全球頭部車企負債數據為參考。大眾集團當年營收2.5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總負債高達3.22萬億元;豐田營收2.15萬億元,總負債達2.61萬億元;通用汽車營收1.24萬億元,總負債為1.48萬億元。不難發現,這些頭部車企的總負債均超過營收。
FOREXBNB注意到,根據負債營收比指標,國內頭部車企的槓桿率相對較低。2023年,上汽集團、吉利控股、比亞迪的總負債分別為6637億元、4517億元和5291億元,其總負債規模均未超過營收規模。以國際視野看,相較於國際巨頭,上汽、比亞迪等國內頭部車企總負債規模相對業務體量合理,並非高負債水平。
拆解有息無息負債差異:高負債≠高風險
再“拆解”車企的負債結構。從利息支付角度劃分,企業負債可分為有息負債和無息負債。其中,有息負債是企業的財務負擔;而無息負債主要源於企業日常經營活動,部分可轉化為收入,且無需承擔利息成本。
2023年,豐田、福特、大眾等全球主流車企有息負債規模大,如豐田有息负债规模达1.7萬億,佔比67%。
國內車企中,長安、塞力斯、比亞迪等車企的有息負債規模和占比優勢明顯。其中,比亞迪有息負債303億佔比6%。在車企運營過程中,注重優化債務結構,合理控制有息債務規模,能夠使企業在面對市場波動和經濟不確定性時,具備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無息負債同樣是衡量企業財務穩健性的重要指標。通常情況下,企業規模越大,與供應商的合作體量越大,應付賬款總額也就越高。
衡量應付賬款規模是否合理,不能孤立看待,需結合企業營業收入進行分析。2023年,賽力斯、東風集團、長安等車企的應付賬款佔營收的比例達到或超過50%,而比亞迪僅為33%。這說明,相較於自身營收規模,比亞迪未支付給供應商的貨款比例處於較低水平,反映出其在供應鏈管理中的良好平衡能力。
同時,比亞迪與供應商的合作賬期為128天,在國內主流車企中是最短之一。這一數據反映出比亞迪能夠更好地保障供應商的合理權益,維護了良好的供應鏈合作關係,為生產的連續性和產品質量的穩定性提供有力支持。
透過負債看車企發展內核
合理的負債結構,彰顯車企財務管理智慧,不過這僅是發展的一個方面。從靜態負債分析轉向動態發展進程,能發現車企運用財務槓桿獲取資金,合理配置資金,助力自身持續技術創新,升級生產設施、擴大產能,構建起契合自身的獨特發展模式,以此提高銷售收入和經營現金流,從而有效降低財務風險,形成良性循環。
以比亞迪為例,2023年2024年的汽車銷量分別達到302萬輛和427萬輛。強勁的銷售表現為比亞迪帶來了豐厚的經營現金流。財報顯示,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比亞迪經營活動現金流入分別達到6118億元和5240億元。充足的經營現金流,使得比亞迪不僅能夠按時足額償還到期債務,還能助力其在全球市場抓住更多發展機會。因此,簡單地將“高負債”與“高風險”劃上等號是非常片面。
結語
重資產行業,企業合理增加財務槓桿是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企業合理管控負債結構,能夠做到既保障自身發展需求,又維護供應鏈穩定,從長遠看,合理的負債結構為企業積累了核心競爭力,帶來廣闊發展前景。因此,市場和投資者應理性看待車企的負債情況,關注車企的核心競爭力和長期發展潛力,避免被片面解讀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