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發展勢頭愈發強勁。據最新公佈的2024年全球車企銷量排名,首次有兩家中國車企躋身前十,比亞迪位列第五,吉利位列第十,而海外車企則普遍呈現增長乏力的態勢,這也加劇了市場對車企經營風險的擔憂,而最容易引發擔憂的兩個信號是利潤下滑和負債增加。
其實,車企的負債究竟是否存在風險,除了關注債務數字本身,還應重點考察債務是否可以帶來確定性的增長。
車企高負債的四種原因
高負債是傳統車企的共性特徵,目前全球主流車企的資產負債率普遍在60%以上,最高的甚至超過80%。
此外,全球車企債務總額也很高。按照最近一個完整財務年度數據,債務總額超過萬億元的車企有大眾、豐田、通用、福特、寶馬和奔馳,其中大眾超過3萬億元,豐田超过2萬億元,遠超比亞迪和吉利這兩家頭部車企。
仔細研究不難發現,車企債務主要有四種:“被動負債”、“主動負債”、“隱性負債”、“危險負債”,對應的風險也大有不同。
四種負債的不同風險
1、被動負債——固定資產投資
這部分負債可以理解為車企運營的剛性成本。只有高速增長的車企,“被動負債”才會高速增長,因為要擴大產能,在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上進行大額投資。這種情況下,高負債是否有風險就要看新產能是否能如期兌現為銷量和收入。
而產能建設投入造成的“被動負債”是否會產生風險,關鍵要看產品是否熱銷。像比亞迪,巨額的產能投入換來銷量爆發性增長,只要銷量能夠消化掉新投入的產能,那“被動負債”增長就不是風險,而是增長引擎。
2、主動負債——研發投入
“主動負債”是判斷車企債務是否存在風險的關鍵變量,這部分主要是研發投入。當前汽車產業處在重大轉型期,所有車企都在研發上投入巨大。像歐美車企在智能化方面投入巨大,如大眾的Cariad軟件業務四年累計虧損超600億元,但並未產生有市場競爭力的成果,這就可能造成風險。
再來看中國車企,以比亞迪為例,從2021年至2024年三季度,研發總投入超1000億元,這些投入換來了DM-i混動技術的不斷迭代、刀片電池、雲輦以及天神之眼智能駕駛等眾多技術成果。
當高額研發投入可以帶來有競爭力的成果,就足以覆蓋“主動負債”的風險。
3、隱性負債——應付賬款
供應鏈管理形成的“隱性負債”,主要體現為應付賬款和應付票據等無息負債。這部分債務增加容易被認為是車企付款能力不足,造成風險。但應付賬款到底高不高,需要和營收規模配合來看。
以中國主流車企最近一個完整財年的數據來看,應付賬款佔營業收入比例較低的是上汽集團和比亞迪,上汽得益於龐大的存量規模,而比亞迪則主要得益於營收的快速增長。評判應付賬款為主的無息負債是否存在風險,不能只看債務多少,更要關注收入增長能否覆蓋債務增長。
對於供應商而言,最看重的是合作量的增長,因為中國製造企業更擅長利用規模效應來降本。因此,採購方規模越大,營收越高,對外採購與合作的體量越大,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越明顯。
另外,一家車企的賬期相對較短,意味著其供應商能夠更快回款,減輕供應商的資金壓力,增強供應鏈穩定性。數據顯示,2023年比亞迪的應付賬款轉換天數為128天,上汽為140天,長城汽車為163天,長安汽車為185天,東風集團股份為226天,賽力斯為313天。
四、危險負債——有息負債
評判“危險負債”的風險程度,關鍵看有息負債,因為有息負債通常意味著剛性的償債週期和更高的利息成本。
從有息負債佔總負債的比例來看,海外車企的有息負債佔比普遍較高,豐田和福特都超過60%,通用汽車也高達59%。
中國車企的有息負債比例普遍更低,這也意味著短期債務風險越低。
中國主要車企中,比亞迪、賽力斯、長安三家的有息負債佔比低於10%,特别是比亞迪,快速擴張並沒有造成有息負債的快速增長。对比过去数年比亞迪的债务结构,從2022年開始,比亞迪有息负债占比就持续低于10%,最低時不到5%,這樣的債務結構幾乎不可能造成債務風險。
終極問題:債務是否指向確定性的未來
在汽車產業正在經歷重大轉變的環境下,單純靠數字分析判斷車企風險程度是不可靠的。判斷車企債務風險的關鍵,在於負債是否幫助車企形成了關鍵競爭力。當萬億債務流動的方向與產業變革的浪潮同頻共振,資產負債表上的債務數字就變成了通往未來的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