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演出產業協會票務資訊擷取平台的資料監測與研究計算,FOREXBNB了解到,2024年全國營業演出(不包括娛樂場所演出)的場次達到了48.84萬場,比去年增長了10.85%。票房收入達到了579.54億元,年成長了15.37%,觀眾人數為17618.16萬人次,年成長了2.95%。在2024年,全國演出市場供應充足,需求強勁,整體市場保持了成長的趨勢。各地政府部門也陸續推出了相關政策,以促進演出市場的高品質發展。演出產業已成為推動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和拉動文化旅遊消費的重要力量。

劇場類演出(包括演出新空間和小劇場等)的場次為29.64萬場,票房收入為119.29億元,觀眾人數為5424.11萬人次。5000人以上的大型營業演出場次為0.27萬場,票房收入為296.36億元,觀眾人數為3651.82萬人次。旅游演艺演出的場次為18.93萬場,票房收入為163.89億元,觀眾人數為8542.23萬人次。

大型演出的持續成長,经济带动效应显著

在2024年,以演唱會、音樂節為代表的大型營業性演出在區域分佈上較為均衡,演出服務品質得到了提升,市場也更加規範。在5000人以上的大型演出中,演唱會的場次比2023年同比增長了49.90%,萬人以上的演唱會場次較去年同期成長了84.37%,成為演出市場票房成績最突出的類別。

品牌音樂節的市場影響力持續上升,文旅融合的特色更加突出。以首次在東莞落地的草莓音樂節為例,東莞藉此機會推出了500餘項文旅活動,開通了6條旅遊線路,並開展了“樂購東莞·草莓音樂節”促消費活動,有效地將音樂節的人氣轉化為經濟效益。

全國各地舉辦的大型營業性演出都維持了較高的觀眾跨城觀演率,持續發揮演出的消費帶動效應,促進了文旅的深度融合。

原創劇目新作頻繁推出,音樂劇成為市集亮點

劇場舞台藝術劇目演出是演出市場的重要基礎。2024年,一批高品質的新作在全國舞台上亮相,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大劇院創作的京劇《白蛇傳》,中國國家話劇原創的話劇《蘇堤春曉》、音樂劇《受到召喚·敦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原創的京味兒話劇《永定門裡》等,在探索全新故事形態與講述視角的同時,充分運用高科技手段提升舞台作品的藝術性與感染力,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舞台藝術美學的“雙向奔赴”。

在專業劇場演出中,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音樂劇成為備受關注的亮點。2024年音樂劇演出的場次較去年同期成長超過5%,票房成長超過10%。《大江東去》《揚名立萬》《蝶變》等本土原創音樂劇緊緊抓住市場機遇,展現出強勁的創造力,凸顯了國內音樂劇創作主題的多元發展;《劇院魅影》《巴黎聖母院》等國外原版音樂劇持續創造票房佳績,以其作品IP的廣泛認知度,吸引越來越多的新觀眾走進劇場。

演出新業態的探索持續,創新產品更加豐富

以演出新空間為代表的新業態探索不斷推進。以演出產品為核心,演出新空間在拓展城市空間功能性,並實現與商業和社區的深度對接,“演出+餐飲”、“演出+商業”等新的消費場景逐步成型。例如,江蘇省演藝集團在南京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打造了“金陵夢華·宴會”沉浸式演藝空間,以演出+餐飲的形式,吸引了大量遊客。

小型戲劇、戲曲、音樂劇、音樂會、魔術等更多藝術類型的演出進駐城市新空間,以創新的表演形式與觀演場景,豐富的沉浸式、互動式體驗,贏得了年輕消費者的青睞。2024年,在小劇場和新空間表演中,脫口秀(單口喜劇)演出的場次和票房上升幅度最大,分別上升了53%和48%。

旅遊演藝提質升級,文化+科技支撐創新實踐

旅遊演藝不斷推動城市文化傳播,成為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有力抓手。2024年大中型旅遊演藝項目的數量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6%,多個新推出的旅遊演藝項目打破了傳統旅遊演藝發展思路,凸顯了科技力量與創新表達,在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基礎上,獲得了市場的青睞。例如,陝西推出的《趙大秦》、山東推出的《海上有青島》等,以“文化+科技”打造體驗新場景、培育文旅新消費、創造商業新模式,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動能。傳統旅遊演藝產品也不斷升級,例如千古情系列再添“佛山千古情”專案,迅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有影响力的文旅專案,有力地推動了當地文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