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的数据监测和调研测算,FOREXBNB了解到,2024年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包括娱乐场所演出)的场次达到了48.84万场,比去年增长了10.85%。票房收入达到了579.54亿元,同比增长了15.37%,观众人数为17618.16万人次,同比增长了2.95%。在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供应充足,需求强劲,整体市场保持了增长的趋势。各地政府部门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以促进演出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演出行业已经成为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和拉动文化旅游消费的重要力量。

剧场类演出(包括演出新空间和小剧场等)的场次为29.64万场,票房收入为119.29亿元,观众人数为5424.11万人次。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场次为0.27万场,票房收入为296.36亿元,观众人数为3651.82万人次。旅游演艺演出的场次为18.93万场,票房收入为163.89亿元,观众人数为8542.23万人次。

大型演出的持续增长,经济带动效应显著

在2024年,以演唱会、音乐节为代表的大型营业性演出在地区分布上更加均衡,演出服务质量得到了提升,市场也更加规范。在5000人以上的大型演出中,演唱会的场次比2023年同比增长了49.90%,万人以上的演唱会场次同比增长了84.37%,成为演出市场票房成绩最为突出的品类。

品牌音乐节的市场影响力持续上升,文旅融合的特色更加突出。以首次在东莞落地的草莓音乐节为例,东莞借此机会推出了500余项文旅活动,开通了6条旅游线路,并开展了“乐购东莞·草莓音乐节”促消费活动,有效地将音乐节的人气转化为经济效益。

全国各地举办的大型营业性演出都保持了较高的观众跨城观演率,持续发挥演出的消费带动效应,促进了文旅的深度融合。

原创剧目新作频繁推出,音乐剧成为市场亮点

剧场舞台艺术剧目演出是演出市场的重要基础。2024年,一批高质量的新作在全国舞台上亮相,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大剧院创制的京剧《白蛇传》,中国国家话剧原创的话剧《苏堤春晓》、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创的京味儿话剧《永定门里》等,在探索全新故事形态和讲述视角的同时,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升舞台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舞台艺术审美的“双向奔赴”。

在专业剧场演出中,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音乐剧成为备受关注的亮点。2024年音乐剧演出的场次同比增长超过5%,票房增长超过10%。《大江东去》《扬名立万》《蝶变》等本土原创音乐剧紧紧抓住市场机遇,展现出强劲的创造力,凸显了国内音乐剧创作主题的多元发展;《剧院魅影》《巴黎圣母院》等国外原版音乐剧持续创造票房佳绩,以其作品IP的广泛认知度,吸引越来越多的新观众走进剧场。

演出新业态的探索持续,创新型产品更加丰富

以演出新空间为代表的新业态探索不断推进。以演出产品为核心,演出新空间在拓展城市空间功能性,并实现与商业和社区的深度对接,“演出+餐饮”、“演出+商业”等新的消费场景逐步成型。例如,江苏省演艺集团在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打造了“金陵梦华·御宴”沉浸式演艺空间,以演出+餐饮的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

小型戏剧、戏曲、音乐剧、音乐会、魔术等更多艺术类型的演出入驻城市新空间,以创新的表演形式和观演场景,丰富的沉浸式、互动式体验,赢得了年轻消费者的青睐。2024年,在小剧场和新空间演出中,脱口秀(单口喜剧)演出的场次和票房上升幅度最大,分别上升了53%和48%。

旅游演艺提质升级,文化+科技支撑创新实践

旅游演艺不断推进城市文化传播,成为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有力抓手。2024年大中型旅游演艺项目的数量同比上升了16%,多个新推出的旅游演艺项目打破了传统旅游演艺发展思路,凸显了科技力量和创新表达,在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基础上,获得了市场的青睐。例如,陕西推出的《赳赳大秦》、山东推出的《海上有青岛》等,以“文化+科技”打造体验新场景、培育文旅新消费、创造商业新模式,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动能。传统旅游演艺产品也在不断升级,例如千古情系列再添“佛山千古情”项目,迅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有影响力的文旅项目,有力推动了当地的文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