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優質供給缺失,2024年中國電影市場面臨多重挑戰。截至10月31日,年內電影大盤實現票房(含服務費)383.92億元,觀影總人次9.05億元,兩項指標較去年同期降幅明顯。國內半數以上的電影公司今年前6月的業績不達預期,出現不同程度的營收下降或虧損擴大。需要破局的當下,阿里影業(01060)剛剛發布的2024/25中期業績展現了穩定的發展內核,或許對產業有所啟發。
產業承壓下取得韌性成長
影視行業素有“大小年”現象。2023年,受益前期積壓優質供給集中釋放,中國影視業迎來一波“小陽春”。然而,由於影片本身存在製作週期,庫存片經歷一輪釋放疊加優質新片尚未製作完成,今年來業界遇冷。
市場進入冷靜期,此時對於影視公司來說可算是“壓力測試”。根據阿里影業日前披露的2024/25中期業績,在截至9月30日止6個月裡,公司可謂是“接住”挑戰實現了韌性成長。期內公司的收入為30.51億元(人民幣,下同),經調整EBITA為6.42億元,縱向比較往期數據,年比分別增加了17%、39%。
在FOREXBNB看來,阿里影業之所以能在產業調整的背景下逆勢實現韌性成長,背後底層邏輯有二:
短期視角下,面對國內優質影片數量暫時不足的局面,阿里影業在深度佈置全品類娛樂內容的基礎上,著重發力了引進片。在上半財年阿里影業的引進片成績單中,公司協助推廣的電影《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作為宮崎駿的“告別之作”,強勢摘得了清明檔票房冠軍;同樣在阿里影業的協助推廣下,內地市場成泰國電影《姥姥的外孫》最大票倉,並一舉助其成為該國電影在全球市場的影史票房冠軍。
如果說精準的選片眼光為阿里影業爭取優質影片份額、放大收益提供了效益,那麼公司“內容+科技”雙輪驅動策略下基於影視娛樂全產業鏈的深度佈局則可說是為其分散風險打下了基礎。
一方面,阿里影業的劇集及線下演出業務均已漸入佳境。期內,公司上線了古裝女性傳奇劇《惜花芷》、醫療題材劇《手術直播間》等;大麥推出了2024阿那亞·蝦米音樂節、莫文蔚“大秀一場”演唱會、舞台劇《魔幻時刻》等多個高水準演出,這些優質文娛項目都為阿里影業帶來了增量收入。
另一方面,票務與科技平台在新的財年已經開始“接棒”成長。期內,該業務板塊實現收入12.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了7.1億元。在併購大麥後,阿里影業該業務板塊的協同效應和規模都進一步放大。
多元業務佈局驅動長週期成長
隨著時鐘撥到11月底,電影市場即將開啟跨年與賀歲檔。考慮到2025年已有不少期待價值較高的影片映映,疊加眾多進口片有望登陸大銀幕,低基數下可以期待的是明年電影市場將迎來溫和復甦。
目前,阿里影業備援影片數量充足,《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東極島》、《群星閃耀時》等多部類型多樣化、題材多元的“華語巨制”將根據市場狀況陸續上映,後續料將“助燃”中國電影市場。其中,阿里影業參與出品的《好東西》已開啟點映,口碑爆棚,目前豆瓣開分9.1,將於11月22日正式公映。
電影以外,供給與需求雙增的離線演出市場也可望持續為阿里影業帶來正向影響。作為線下演出票務市場龍頭,大麥穩定維持演出票務市場的領先地位,報告期間內實現交易總額(GMV)超50%高速成長,可預期的是接下來阿里影業將繼續深入研究中國演出市場的蓬勃發展。
在集齊淘票、鳳凰雲智以及大麥組成的B、C兩端產品矩陣後,阿里影業已成功打造了線下娛樂旗艦平台,後續內部業務協同產生的良好“化學反應”將在公司財報上帶來更多正向回饋。
而在科技業務方面,阿里影業對於AI、數位人以及虛擬拍攝等創新技術的大力投入,也在全方位地提升專案製作效率、降低各環節成本。同時,作為阿里影業發展策略裡的重要一環,IP衍生性商品及創新業務目前仍處於蓄力階段。但放長眼光來看,鑑於該業務背靠阿里集團資源,並且打通了業界獨有的“IP2B2C”業務模式,後續該業務的商業化潛力不可小覷。
面對複雜的市場環境,阿里影業依靠“內容+科技”的長期策略和多元化業務佈局趟出了確定性成長的路徑。而這樣的阿里影業,有理由相信其在電影大盤回升之際,還能迸發出更強的成長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