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所著的一本经济学普及书籍,首次出版于2007年。该书通过作者在美国的生活经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大众化的叙述方式,将深奥的经济学原理还原为浅显易懂的事理常规。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
微观经济学:包括对日常经济行为的分析,如美国人喜欢搬家、赌博在美国、邮政垄断与民航竞争等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宏观经济学:探讨了银行服务、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问题。
-
经济体制:讨论了经济活动中的道德是非、个人与社会的致富之道、所有权问题等。
本书目录:
第一篇:微观经济学
喜欢搬家的美国人
赌博在美国
从邮政的垄断与民航的竞争谈开去
节约时间创造财富
垃圾中的边际效用
公用事业的收费原则
美国人如何看待“按劳分配”
漫议超级市场
再谈超级市场
美国的进口货
喜欢旅游的美国人
有关“行”的经济学
多生产未必多享受
环境保护的经济学
政府为百姓服务
节约能源(上)
节约能源(下)
没有替代便没有经济学
第二篇:宏观经济学
让银行为您服务
个体经济规律和总量经济规律
美国人如何存钱(上)
美国人如何存钱(下)
美国人一年生产多少财富?(上)
美国人一年生产多少财富?(下)
美国经济为什么会衰退?
美国如何对付经济衰退
美国的通货膨胀(上)
美国的通货膨胀(中)
美国的通货膨胀(下)
现在如何与将来做交易
第三篇:经济体制
经济活动中的是非观(上)
经济活动中的是非观(下)
个人和社会的致富之道
一个人人都买、人人都卖的社会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所有权漫议(上)
所有权漫议(下)
从交通规则到经济效益
美国的色情市场——一切交易都有利于买卖双方吗?
“金钱万能”的经济学意义
交易费用
再谈交易费用
市场经济的基础:优势交换
囚犯难题和市场规则
附录
附录一:作者近年发表的部分有代表性的经济学文章
附录二: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部分报道和评论
作者簡介:
-
茅于轼,1929年1月14日出生于南京,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之后长期从事铁道机车车辆研究,并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转向运输经济和数理经济的研究。1984年,茅于轼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1993年退休后创办了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并担任主要领导至今。
茅于轼的经济学研究和观点在中国学术界和社会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生活中的经济学》《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谁妨碍了我们致富》《经济学的智慧》等。他的写作风格通俗易懂,以“家常式”的经济学随笔著称,将复杂的经济学原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启发读者思考。
茅于轼的学术观点和态度也引发了广泛讨论。他主张“替富人说话,为穷人做事”,强调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优势交换和自由交易,并倡导社会恢复讲理的风气。他的这些观点在学术界和社会上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茅于轼的学术生涯不仅限于理论研究,他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推动教育改革、扶贫和公民社会建设。他的思想和行动被视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典范。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