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介:

  • 《非理性繁荣》是罗伯特·希勒的经典著作,深入剖析了金融市场中资产泡沫的形成与破裂。

  • 希勒指出,非理性繁荣源于投资者的从众心理、过度自信以及媒体的推波助澜,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市场参与者在缺乏基本面支撑的情况下盲目乐观,推动资产价格脱离合理区间。

    《非理性繁荣》封面

  • 书中通过分析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历史数据,揭示了泡沫的典型特征:价格的快速上涨、市场的过度乐观以及投资者的盲目跟风。希勒强调,这种繁荣是不可持续的,最终会以市场的崩溃告终。

  • 希勒进一步探讨了非理性繁荣背后的结构性和心理因素,包括新时代经济思想、媒体对市场的过度关注以及投资者的心理偏见。

  • 他提出,市场泡沫的形成并非完全不可预测,而是可以通过政策干预和投资者教育来缓解。书中呼吁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市场透明度,并建议投资者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风。《非理性繁荣》不仅是对金融泡沫的深刻剖析,也为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应对市场波动的宝贵建议。

本书目录:

第一部分:历史回顾

第1章股票市场的历史回顾

  • 市盈率

  • 其他高市盈率时期

  • 对非理性繁荣的忧虑

第2章债券市场的历史回顾

  • 利率和CAPE(周期性调整市盈率)

  • 通货膨胀和利率

  • 实际利率

第3章房地产市场的历史回顾

  • 住房价格的历史长期走势

  • 实际住房价格总体并未呈现长期上行趋势

  • 实际住房价格没有强劲上升的原因

  • 非理性繁荣的昨与今

  • 贷款机构在房地产泡沫中扮演的角色

  • 后文的研究路径

第二部分:结构因素

第4章诱发因素:互联网、市场经济疾速发展以及其他事件

  • 诱发1982—2000年千禧繁荣的12个因素

  • 诱发2003—2007年次贷繁荣的因素

  • 诱发2009年后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繁荣的因素

小结

第5章放大机制:自然形成的蓬齐过程

  • 投资者信心的变化

  • 对投资者信心的思考

  • 关于预期的调查证据

  • 对投资者预期和情绪的反思

  • 公众对市场的关注

  • 泡沫的反馈理论

  • 投资者对反馈和泡沫的感知

  • 蓬齐骗局:一种特殊的反馈模式和投机性泡沫

  • 欺骗、操纵和善意的谎言

  • 投机性泡沫的内在蓬齐本质

  • 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中的反馈与交叉反馈

  • 非理性繁荣和反馈环:迄今为止的争议

第三部分:文化因素

第6章新闻媒体

  • 媒体在股市变化中发挥的铺垫作用

  • 争议话题的媒体培养助推

  • 对市场前景的报道

  • 超载的纪录

  • 重大新闻真会伴随着重大的股价变化吗

  • 新闻的尾随效应

  • 重大价格变化日新闻报道缺失

  • 新闻是注意力连锁反应的诱因

  • 1929年股市崩盘时的新闻

  • 1987年股市崩盘时的新闻

  • 全球媒体文化

  • 新闻媒体在宣传投机性泡沫中所起的作用

第7章新时代的经济思想

  • 1901年的乐观主义:20世纪的顶峰

  • 20世纪20年代的乐观主义

  •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新时代思想

  • 20世纪90年代牛市中的新时代思想

  • 房地产市场繁荣中的新时代思想

  • 新时代的终结

第8章新时代与全球泡沫

  • 近期内最重要的股市事件

  • 与最大的价格变动相关的事件

  • 新时代的终结和金融危机

  • 上涨(下跌)的通常会下跌(上涨)

  • 第四部分:心理因素

第9章股市的心理锚定

  • 股市的数量锚

  • 股市的道德锚

  • 过度自信和直觉判断

  • 锚的脆弱性:提前考虑不确定的未来决策的困难

第10章从众行为和思想传染

  • 社会影响与信息

  • 从众行为和信息瀑布相关的经济理论

  • 人类信息处理与口头传播

  • 面对面交流和媒体传播

  • 用于口头传播方式的传播模型

  • 人们心中矛盾观点的汇集

  • 基于社会的注意力变化

  • 人们无法对注意力变化做出解释

总结

第五部分:理性繁荣的尝试

第11章有效市场、随机游走和泡沫

  • 有效市场和价格随机游走的基本论证

  • 关于“聪明钱”的思考

  • “明显”错误定价的例子

  • 卖空限制和“明显”错误定价的持续

  • 错误定价的统计证据

  • 盈余变化和价格变化

  • 市盈率和随后长期收益之间的历史联系

  • 用于预测超额收益(股票超出债券)的利率

  • 股息变动和价格变动

  • 过度波动和总体情况

第12章投资者学习和忘却

  • 对风险的“学习”

  • “股票优于债券理论”在投资文化中的角色

  • 关于共同基金、分散化投资以及长期持有的学习

  • 学习和忘却

  • 第六部分:采取行动

第13章自由市场中的投机波动

  • 货币当局应运用温和的货币政策来抑制泡沫

  • 意见领袖应发表有利于市场稳定的言论

  • 制度应鼓励建设性的交易

  • 公众应该得到更多的对冲风险帮助

  • 储蓄和退休计划的政策应该现实考虑泡沫的存在

总结:拟定良策应对投机性波动

  • 附录

  • 诺贝尔奖演讲:投机性资产价格

作者簡介: 

罗伯特·希勒(Robert J.Shiller)


早年经历与教育背景

  • 1946年3月26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

  • 1967年:毕业于密歇根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 1972年: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弗兰科·莫迪利亚尼(Franco Modigliani)。


学术生涯早期

  • 1972年—1980年代初:希勒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专注于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的研究。

  • 1981年:发表《股价是否波动过度:对随机游走假说的检验》一文,挑战有效市场假说,奠定了他在行为金融学领域的基础。


学术成就与行为金融学奠基

  • 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希勒的研究转向行为经济学和金融市场波动,开始关注投资者心理对市场的影响。

  • 1996年:首次提出“非理性繁荣”概念,警告股市泡沫。

  • 2000年:出版《非理性繁荣》,准确预测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裂。

  • 房地产市场研究与进一步成就

  • 2003年:与卡尔·凯斯(Carl Case)共同创建了S&P/Case-Shiller房价指数,用于追踪美国主要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变化。

  • 2005年:再次发出房地产市场泡沫的警告,预言了2007—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


诺贝尔经济学奖与晚近贡献

  • 2013年:因在资产价格实证分析方面的贡献,与尤金·法玛(Eugene Fama)和拉尔斯·彼得·汉森(Lars Peter Hansen)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 2017年:出版《叙事经济学》(Narrative Economics),进一步探讨经济现象背后的社会和心理因素。


学术与社会影响

  • 耶鲁大学教授:自1982年起,希勒一直担任耶鲁大学斯坦利·里索经济学教授,培养了大量经济学人才。

  • 公众影响力:希勒通过著作、演讲和媒体评论,对公众和政策制定者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行为金融学和宏观经济学领域的权威人物。

  • 罗伯特·希勒的职业生涯贯穿了对金融市场波动、投资者心理和社会叙事的研究,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也为理解经济危机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所有分享的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数据,仅做汇总整理,不保证数据完整性。若此处无下载链接,说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