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簡介:

  • 《非理性繁榮》是羅伯特·希勒的經典著作,深入剖析了金融市場中資產泡沫的形成與破裂。

  • 希勒指出,非理性繁榮源於投資者的從眾心理、過度自信以及媒體的推波助瀾,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致市場參與者在缺乏基本面支撐的情況下盲目樂觀,推動資產價格脫離合理區間。

    《非理性繁榮》封面

  • 書中通過分析股票和房地產市場的歷史數據,揭示了泡沫的典型特徵:價格的快速上漲、市場的過度樂觀以及投資者的盲目跟風。希勒強調,這種繁榮是不可持續的,最終會以市場的崩潰告終。

  • 希勒進一步探討了非理性繁榮背後的結構性和心理因素,包括新時代經濟思想、媒體對市場的過度關注以及投資者的心理偏見。

  • 他提出,市場泡沫的形成並非完全不可預測,而是可以通過政策干預和投資者教育來緩解。書中呼籲加強市場監管,提高市場透明度,並建議投資者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風。《非理性繁榮》不僅是對金融泡沫的深刻剖析,也為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應對市場波動的寶貴建議。

本書目錄:

第一部分:歷史回顧

第1章股票市場的歷史回顧

  • 本益比

  • 其他高市盈率時期

  • 對非理性繁榮的憂慮

第2章債券市場的歷史回顧

  • 利率和CAPE(週期性調整市盈率)

  • 通貨膨脹和利率

  • 實際利率

第3章房地產市場的歷史回顧

  • 住房價格的歷史長期走勢

  • 實際住房價格總體並未呈現長期上行趨勢

  • 實際住房價格沒有強勁上升的原因

  • 非理性繁榮的昨與今

  • 貸款機構在房地產泡沫中扮演的角色

  • 後文的研究路徑

第二部分:結構因素

第4章誘發因素:網際網路、市場經濟疾速發展以及其他事件

  • 誘發1982—2000年千禧繁榮的12個因素

  • 誘發2003—2007年次貸繁榮的因素

  • 誘發2009年後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繁榮的因素

小結

第5章放大機制:自然形成的蓬齊過程

  • 投資者信心的變化

  • 對投資者信心的思考

  • 關於預期的調查證據

  • 對投資者預期和情緒的反思

  • 公眾對市場的關注

  • 泡沫的反饋理論

  • 投資者對反饋和泡沫的感知

  • 蓬齊騙局:一種特殊的反饋模式和投機性泡沫

  • 欺騙、操縱和善意的謊言

  • 投機性泡沫的內在蓬齊本質

  • 股票市場與房地產市場中的反饋與交叉反饋

  • 非理性繁榮和反饋環:迄今為止的爭議

第三部分:文化因素

第6章新聞媒體

  • 媒體在股市變化中發揮的鋪墊作用

  • 爭議話題的媒體培養助推

  • 對市場前景的報導

  • 超載的紀錄

  • 重大新聞真會伴隨著重大的股價變化嗎

  • 新聞的尾隨效應

  • 重大價格變化日新聞報導缺失

  • 新聞是注意力連鎖反應的誘因

  • 1929年股市崩盤時的新聞

  • 1987年股市崩盤時的新聞

  • 全球媒體文化

  • 新聞媒體在宣傳投機性泡沫中所起的作用

第7章新時代的經濟思想

  • 1901年的樂觀主義:20世紀的頂峰

  • 20世紀20年代的樂觀主義

  • 20世紀50年齡60年代的新時代思想

  • 20世紀90年代牛市中的新時代思想

  • 房地產市場繁榮中的新時代思想

  • 新時代的終結

第8章新時代與全球泡沫

  • 近期內最重要的股市事件

  • 與最大的價格變動相關的事件

  • 新時代的終結和金融危機

  • 上漲(下跌)的通常會下跌(上漲)

  • 第四部分:心理因素

第9章股市的心理錨定

  • 股市的數量錨

  • 股市的道德錨

  • 過度自信和直覺判斷

  • 錨的脆弱性:提前考慮不確定的未來決策的困難

第10章從眾行為和思想傳染

  • 社會影響與信息

  • 從眾行為和信息瀑布相關的經濟理論

  • 人類信息處理與口頭傳播

  • 面對面交流和媒體傳播

  • 用於口頭傳播方式的傳播模型

  • 人們心中矛盾觀點的匯集

  • 基於社會的注意力變化

  • 人們無法對注意力變化做出解釋

總結

第五部分:理性繁榮的嘗試

第11章有效市場、隨機遊走和泡沫

  • 有效市場和價格隨機遊走的基本論證

  • 關於“聰明錢”的思考

  • “明顯”錯誤定價的例子

  • 賣空限制和“明顯”錯誤定價的持續

  • 錯誤定價的統計證據

  • 盈餘變化和價格變化

  • 市盈率和隨後長期收益之間的歷史聯繫

  • 用於預測超額收益(股票超出債券)的利率

  • 股息變動和價格變動

  • 過度波動和總體情況

第12章投資者學習和忘卻

  • 對風險的“學習”

  • “股票優於債券理論”在投資文化中的角色

  • 關於共同基金、分散化投資以及長期持有的學習

  • 學習和忘卻

  • 第六部分:採取行動

第13章自由市場中的投機波動

  • 貨幣當局應運用溫和的貨幣政策來抑制泡沫

  • 意見領袖應發表有利於市場穩定的言論

  • 制度應鼓勵建設性的交易

  • 公眾應該得到更多的對沖風險幫助

  • 儲蓄和退休計劃的政策應該現實考慮泡沫的存在

總結:擬定良策應對投機性波動

  • 附錄

  • 諾貝爾獎演講:投機性資產價格

作者簡介: 

羅伯特·希勒(Robert J.Shiller)


早年經歷與教育背景

  • 1946年3月26日:出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

  • 1967年:畢業於密歇根大學,獲得學士學位。

  • 1972年: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師從著名經濟學家弗蘭科·莫迪利亞尼(Franco Modigliani)。


學術生涯早期

  • 1972年—1980年代初:希勒開始在學術界嶄露頭角,專注於金融市場和宏觀經濟的研究。

  • 1981年:發表《股價是否波動過度:對隨機遊走假說的檢驗》一文,挑戰有效市場假說,奠定了他在行為金融學領域的基礎。


學術成就與行為金融學奠基

  • 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希勒的研究轉向行為經濟學和金融市場波動,開始關注投資者心理對市場的影響。

  • 1996年:首次提出“非理性繁榮”概念,警告股市泡沫。

  • 2000年:出版《非理性繁榮》,準確預測了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破裂。

  • 房地產市場研究與進一步成就

  • 2003年:與卡爾·凱斯(Carl Case)共同創建了S&P/Case-Shiller房價指數,用於追踪美國主要城市的房地產價格變化。

  • 2005年:再次發出房地產市場泡沫的警告,預言了2007—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


諾貝爾經濟學獎與晚近貢獻

  • 2013年:因在資產價格實證分析方面的貢獻,與尤金·法瑪(Eugene Fama)和拉爾斯·彼得·漢森(Lars Peter Hansen)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 2017年:出版《敘事經濟學》(Narrative Economics),進一步探討經濟現象背後的社會和心理因素。


學術與社會影響

  • 耶魯大學教授:自1982年起,希勒一直擔任耶魯大學斯坦利·里索經濟學教授,培養了大量經濟學人才。

  • 公眾影響力:希勒通過著作、演講和媒體評論,對公眾和政策制定者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行為金融學和宏觀經濟學領域的權威人物。

  • 羅伯特·希勒的職業生涯貫穿了對金融市場波動、投資者心理和社會敘事的研究,他的工作不僅推動了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也為理解經濟危機提供了重要的視角。

所有分享的資源均來源於網絡公開資源,本站不保存任何數據,僅做匯總整理,不保證數據完整性。若此處無下載鏈接,說明分享已失效或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