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日到期期權交易量激增,加劇股市波動

自“解放日”以來,股市的劇烈盤中波動讓投資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張,而零日到期期權的流行是部分原因。據摩根大通的數據顯示,4月份與標普500指數掛鉤的零日到期期權(0DTE)交易量激增至850萬手,較年初增長23%,約佔美國期權市場總交易量的7%。這些"當日決"的合約如同金融快餐,既爲投資者提供快速賺錢機會,也成爲對沖突發風險(如特朗普政府反覆無常的關稅政策)的熱門利器。

零日到期期權是指交易當天到期的合約。這種期權通常在交易日當天到期並失效,因此也被稱爲“日內期權”或“24小時期權”。零日到期期權的特點在於其極短的交易週期和較高的槓桿效應,使得投資者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巨大的收益,但同時也放大了投資者的風險。

KKM Financial掌門人傑夫·基爾伯格形象地指出,交易商爲對沖期權頭寸頻繁買賣標的資產,如同往本已沸騰的油鍋裏添柴。他提醒道,這種短期投機工具在十年前還鮮有蹤影,如今卻成爲加劇波動的催化劑。

隨着特朗普對美國主要貿易伙伴徵收高額關稅,並反覆推翻和改變自身政策,市場波動性飆升。上週三,標普500指數創下二戰後第三大漲幅,此前四天的暴跌一度將其推入熊市區域。上週,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也連續兩天下跌至少1500點,爲歷史上首次。

根據芝加哥期權交易所全球市場的數據,標普500指數的盤中波動率上週幾乎翻了一番,達到44%,超過了2020年的高點,目前正達到2008年金融危機最嚴重時期的水平。這種極端的不確定性刺激了對零日到期期權的需求,因爲投資者希望對沖風險並利用波動性。

瑞銀美國股票衍生品研究主管馬克斯韋爾·格里納科夫在一份報告中表示:“我們發現零日到期期權和一日到期期權在推動日內波動性加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日內波動性的增加不一定能在收盤價基礎上得到體現。”

散戶投資者通過Robinhood等平臺輕鬆入場,更令這場期權狂歡全民化。而期權是一種合約,賦予持有者在特定日期以約定價格(即行權價)買賣特定數量標的資產的權利,而非義務。

基爾伯格表示:“幾十年來,期權一直是一種機構工具,而散戶投資者的成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利用期權進行對沖或簡單的投機。”

零日到期期權的興起在華爾街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這種流行的交易工具是否有可能影響甚至破壞美國股市格局。許多分析師認爲,零日到期期權正在成爲嵌入市場的定時炸彈,在華爾街的上空滴答作響。

值得一提的是,零日到期期權的迅速流行恰逢市場背景的轉變。過去兩週,標普500指數期貨在不同交易日抹去了至少0.9%的漲幅,破壞了該指數在10個月內上漲28%的上行勢頭。

野村證券跨資產策略師查理·麥克艾利戈特表示,盤中拋售“推動了零日到期期權領域的變化,這與我們在股市反彈期間看到的情況不同。對於波動、區間震盪或超調的環境來說,零日到期期權交易是完美的工具。但同時,它也助長了此類市場動盪。”

與此同時,推動這種動態的是做市商,他們是期權交易的另一方,需要買賣股票以維持中性立場,這一過程稱爲伽瑪對沖。最近,他們轉向了“空頭伽馬”,這種立場迫使他們順應當前的市場趨勢,在股票下跌時賣出股票,反之亦然。

從理論上講,這可能會讓零日到期期權交易激增時對大盤產生巨大影響。鑑於近期交易員買入看跌期權的轉向,這可能會加劇日內拋售。然而,一旦這些頭寸在臨近收盤時到期,做市商可能需要解除對沖,從而推動股市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