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面臨特朗普“對等關稅”政策的重大打擊
美國消費電子巨頭蘋果公司(AAPL.US)的全球供應鏈戰略,旨在分散海外生產與製造基地以規避全球貿易戰和供應鏈風險,正遭受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的“對等關稅”政策的重大打擊。蘋果的核心生產基地,包括iPhone、AirPods、iPad和Apple Watch,均將受到這一政策的影響,面臨生死存亡的挑戰。
股價方面,蘋果作爲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可能從此刻開始步入股價暴跌模式。在特朗普宣佈新關稅政策後,蘋果股價在美股盤後一度跌超7.5%,成爲標普500指數中受影響最嚴重的公司之一。
白宮宣佈,對中國商品實施的“對等關稅”將達34%,使得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的總稅率升至54%,嚴重衝擊以中國爲核心的蘋果供應鏈體系。新關稅政策同樣覆蓋蘋果的其他全球生產與製造中心,可能重創蘋果的全球化製造外包戰略。
國家 | 對等關稅 |
---|---|
印度 | 26% |
越南 | 46% |
馬來西亞 | 24% |
泰國 | 36% |
愛爾蘭 | 20% |
該消息引發蘋果投資者極度恐慌,蘋果股價盤後一度暴跌約7.5%。今年以來,蘋果股價已累計下跌11%,成爲美股科技股拋售潮的重要部分。白宮表示新關稅將於4月9日生效,蘋果發言人目前未予置評。
根據白宮新公佈的關稅圖表,除了對中國徵收34%關稅,美國將對進口自英國、澳大利亞、巴西、沙特、阿聯酋、科威特的商品均徵收10%的關稅,對以色列商品徵收17%的關稅,對歐盟商品徵收20%的關稅,對日本商品徵收24%的關稅,對韓國商品徵收25%的關稅,對印度商品徵收26%的關稅,對泰國商品徵收36%的關稅,對伊拉克商品徵收39%的關稅,對越南商品徵收46%的關稅,對柬埔寨商品徵收49%的關稅,稅率最高。
巴菲特的投資策略
有機構投資者評論稱,巴菲特在2024年大幅削減蘋果倉位,轉向大規模配置短期美債的操作實在是“神仙操作”。巴菲特近年來愈發謹慎的投資策略顯而易見,比如愈發龐大的現金持有規模,以及2024年大幅減倉蘋果。並且憑藉無比龐大的現金儲備,尤其是龐大的短期美債儲備,以及大幅削減蘋果倉位後風險敞口驟減,巴菲特可謂完美躲避自2月下旬以來特朗普“關稅風暴”重創美國企業與消費者信心,推動滯脹與經濟衰退預期升溫,進而間接導致的美股暴跌,並且享受着龐大短期美債在近期持續上漲所帶來的美債價差+利息的美債鉅額收益。
巴菲特股東信稱,2024年大幅增加了短期限的美債持有量,上述現金儲備中可能大部分都屬於短期美債組合,且投資收益取得了可預見的大幅增長。在短期美國國債方面(即持有期限在一年及以下的美債),伯克希爾對於美國短期限國債2024年以來持有量不斷擴大,且持倉規模比美聯儲的短期美債持有規模還龐大得多。
短期、高流動性的金融工具,比如1年及以下的短期限國債、商業票據和銀行存款,由於該類型資產的高流動性、極低風險和價格穩定性,能滿足投資者隨時贖回的需求,因此短期國債等資產常被投資界視爲可極速變現的現金等價物。
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最新財報顯示,伯克希爾四季度保險利潤大增推動營業利潤飆升71%,繼續減少股票持倉的同時現金儲備達到創紀錄的3342億美元,其現金儲備已經連續第10個季度增長。值得一提的是,其現金佔總資產的比例29%,創下數十年來的新高。
蘋果的應對策略
由於需要從多個同樣受對等關稅政策影響的地區採購生產iPhone等消費電子產品所需的核心零部件,蘋果不可避免地將遭受更深遠的“業績基本面衝擊”。
特朗普第一個任期內,蘋果CEO庫克曾成功遊說將iPhone等消費電子產品排除在特朗普關稅政策的清單外,理由是關稅將損害美國企業而利好韓國三星電子等國外競爭對手。
今年早些時候,蘋果承諾未來四年在美國投資高達5000億美元,試圖通過將全球生產基地向美國國內逐漸轉移的舉措,在特朗普第二任期說服他繼續將蘋果排除在美國政府關稅清單外。
有分析人士表示,雖然蘋果計劃將全球消費電子生產基地向美國大規模轉移,但是這一雄心壯志可能在特朗普四年任期內甚至有可能連50%轉移進度也無法完成,且有可能面臨經營成本暴增,進而有可能推動蘋果大幅漲價,最終導致iPhone等產品因漲價而重創全球消費者需求。
來自Bloomberg Intelligence的分析師Anurag Rana和Andrew Girard表示:“新的徵稅政策可能將嚴重擠壓蘋果利潤率,因爲我們預計該公司不會通過提價來抵消影響。”“如果蘋果真的宣佈漲價,那將使得本來已經低迷的消費者信心更加萎靡。”
作爲向美國國內遷移“蘋果供應鏈”計劃中的一部分,蘋果計劃不久後將在得州生產蘋果人工智能系統所需的高性能AI服務器,並計劃在臺積電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建設的芯片工廠小規模生產蘋果系列產品的核心芯片。
目前蘋果在美國沒有所謂的大規模生產基地,僅宣傳售價6999美元起的Mac Pro在美國得州組裝。但該產品銷量相比於iPhone等旗艦佔比極小,且大量核心零部件仍從中國等全球範圍的“蘋果供應鏈”核心地區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