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時間4月10日,美股市場經歷了從暴漲到暴跌的急劇反轉。就在投資者還在回味昨日的大反彈時,市場卻迅速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暴跌所吞噬。
美股三大指數大幅收跌,道指跌1014.79點,跌幅爲2.50%,報39593.66點;納指跌737.66點,跌幅爲4.31%,報16387.31點;標普500指數跌188.85點,跌幅爲3.46%,報5268.05點。科技股領跌,大型科技股如特斯拉、臉書、英偉達等全線下跌。
指數名稱 | 指數點數 | 漲跌幅(點) | 漲跌幅(%) |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 | 39593.66 | -1014.79 | -2.5 |
納斯達克指數 | 16387.31 | -737.66 | -4.31 |
標普500指數 | 5268.05 | -188.85 | -3.46 |
美股市場暴跌的原因
前一日反彈的“虛假繁榮”:
•機構認爲前一天美股的大反彈主要是靠空頭回補,但這種反彈缺乏真正的說服力,難以持續推動市場上漲。
•4月10日美國股票交易所約有三百億股成交,創有史以來最高水平。但如此巨大的交易量主要是由空頭回補和極低的流動性推動的,並非基於市場基本面的強勁表現。
美聯儲降息預期落空:
•更令人擔憂的是,美聯儲並未傳遞出任何即將降息的信號,這讓市場對全年標普指數的修復前景愈發悲觀。
美債市場的動盪:
•美債在線拋售導致美國三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快速上行,美元指數跌破101,股債匯三殺的局面打壓了市場信心,進一步加劇了美股的下跌。
誰在拋售美債?對沖基金的去槓桿還是主權資金出逃?
市場開始猜測:究竟是誰在拋售美債?是對沖基金、交易型基金,還是日本、中國等海外央行?
數據顯示,美國對沖基金是近年來美債最大的邊際買家。但他們並非出於看多,而是進行“基差套利”操作——左手買現券,右手做空期貨,低波動時可獲取穩定利差。然而,當波動率上升、行情逆轉,這種策略便極易引發強平,形成踩踏式拋售浪潮。
操作內容 | 工具 | 收益來源 | 潛在風險 |
買入現券 | 美債現券 | 持有期間利息 | 價格波動帶來虧損 |
賣出期貨 | 美債期貨(如ZN) | 鎖定未來收益差價 | 基差反向擴大可能爆倉 |
槓桿融資 | 回購市場資金 | 放大收益(或虧損) | 保證金不足即被強平 |
核心前提 | 波動率低+利差穩定 | 提供無風險套利空間 | 一旦波動擴大即失效 |
與此同時,海外大買家如日本、中國也受到關注。日本本週召開了由財務省、金融廳和央行三方參與的會議,而上一次這種規格的會議要追溯到2008年金融危機。這說明日本可能已感受到嚴重的流動性風險。但日方隨後否認了拋售傳聞。至於中國,一直在通過比利時、盧森堡等第三方持倉渠道持有更多美債,其真實拋售規模可能遠超表面數字。
持有方 | 佔比(大致估算) | 近三月變動(估算) | 特點與風險提示 |
日本央行 | 13% | -2.50% | 匯率風險高,政策口風日益緊縮 |
中國通過第三方 | 11% | -3.20% | 持倉分散在比利時、盧森堡等國 |
對沖基金 | 17% | -1.10% | 槓桿交易爲主,容易形成踩踏 |
美聯儲 | 20% | 基本持平 | QT節奏放緩,但仍處收縮狀態 |
養老金基金 | 9% | -0.50% | 長期被動持有,逐步減配 |
其他機構投資者 | 30% | 略有波動 | 包括ETF、主權基金、外資銀行等 |
系統性金融風險:隱藏在衍生品和高槓杆之下
更爲危險的是,當前金融系統中,支撐衍生品市場的基礎資產不足一萬億美元,而與其相關聯的衍生品名義價值已超過203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兩倍,美國GDP的七倍。
如此巨大的槓桿比例,意味着即便基礎資產出現微小波動,也足以引發系統性風險。例如一旦波動率飆升,券商將要求追加保證金,投資者被迫拋售持倉,引發流動性危機。這一危機的破壞性甚至遠超股市。
關稅困局疊加財政危機:美國面臨“終極審判”
美國財政部在六月份面臨高達6萬億美元的美債到期壓力,需要找到新買家續發債券。然而,當前貿易戰不斷升級,投資者對美國信用產生質疑,潛在買家信心大幅受挫。
美國前總統川普提出的諸多政策——關稅、比特幣儲備、金庫查賬、移民金卡、主權財富基金、海湖協議等,其核心都指向一個目標:化解債務危機。然而現有路徑並不理想。
他面臨着一個“不可調和的三角”:
保美債:需吸引海外買家,但關稅政策卻在趕走他們;
穩美元:需維持高利率,但這將引爆國內債務問題;
保製造業:需加徵關稅,但生產成本將大幅上升。
無論如何選擇,總有一個領域將被犧牲。
政策目標 | 所需手段 | 成本代價 | 犧牲對象 |
保美債信用 | 降低關稅 + 吸引外資 | 放棄“製造業迴流”戰略 | 國內產業或就業 |
保美元強勢 | 維持高利率 + 抑制赤字 | 導致企業融資成本飆升,債務爆炸 | 美股與中小企業 |
保製造業 | 加徵關稅 + 打擊進口 | 外資逃離,供應鏈成本上升 | 美債信用 + 民衆消費力 |
CPI數據降溫,卻未能穩住市場
最新公佈的美國3月CPI數據顯示,月率意外轉負,核心通脹降至2.4%,爲四年來低位,這本應是一個利好,暗示美聯儲或有降息空間。但市場反應冷淡,似乎並不信任這份“意外之喜”。
原因可能在於,這只是川普第一輪關稅效應的初步反映,更多成本還未真正傳導。而且,在零售端,雞蛋等生活必需品價格反而持續上漲,企業早已開始將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結語:下一步,誰會先倒下?
從美股到美債,再到美元本身,美國金融系統正處於多重風險的交匯點。關稅的激進推進與財政的龐大赤字互相牽制,任何一處鬆動,都會引發連鎖反應。
美債,作爲全球金融系統的壓艙石,其穩定與否決定着全球資產的走向。而當市場開始懷疑這塊“壓艙石”本身的穩固性,一場更大的金融地震或許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