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4月10日,美股市场经历了从暴涨到暴跌的急剧反转。就在投资者还在回味昨日的大反弹时,市场却迅速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跌所吞噬。

标普500指数走势图

美股三大指数大幅收跌,道指跌1014.79点,跌幅为2.50%,报39593.66点;纳指跌737.66点,跌幅为4.31%,报16387.31点;标普500指数跌188.85点,跌幅为3.46%,报5268.05点。科技股领跌,大型科技股如特斯拉、脸书、英伟达等全线下跌。

指数名称 指数点数 涨跌幅(点) 涨跌幅(%)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39593.66 -1014.79 -2.5
纳斯达克指数 16387.31 -737.66 -4.31
标普500指数 5268.05 -188.85 -3.46

美股市场暴跌的原因

前一日反弹的“虚假繁荣”:

•机构认为前一天美股的大反弹主要是靠空头回补,但这种反弹缺乏真正的说服力,难以持续推动市场上涨。

•4月10日美国股票交易所约有三百亿股成交,创有史以来最高水平。但如此巨大的交易量主要是由空头回补和极低的流动性推动的,并非基于市场基本面的强劲表现。

美联储降息预期落空: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联储并未传递出任何即将降息的信号,这让市场对全年标普指数的修复前景愈发悲观。

美债市场的动荡:

•美债在线抛售导致美国三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快速上行,美元指数跌破101,股债汇三杀的局面打压了市场信心,进一步加剧了美股的下跌。

谁在抛售美债?对冲基金的去杠杆还是主权资金出逃?

市场开始猜测:究竟是谁在抛售美债?是对冲基金、交易型基金,还是日本、中国等海外央行?

数据显示,美国对冲基金是近年来美债最大的边际买家。但他们并非出于看多,而是进行“基差套利”操作——左手买现券,右手做空期货,低波动时可获取稳定利差。然而,当波动率上升、行情逆转,这种策略便极易引发强平,形成踩踏式抛售浪潮。

操作内容 工具 收益来源 潜在风险
买入现券 美债现券 持有期间利息 价格波动带来亏损
卖出期货 美债期货(如ZN) 锁定未来收益差价 基差反向扩大可能爆仓
杠杆融资 回购市场资金 放大收益(或亏损) 保证金不足即被强平
核心前提 波动率低+利差稳定 提供无风险套利空间 一旦波动扩大即失效

与此同时,海外大买家如日本、中国也受到关注。日本本周召开了由财务省、金融厅和央行三方参与的会议,而上一次这种规格的会议要追溯到2008年金融危机。这说明日本可能已感受到严重的流动性风险。但日方随后否认了抛售传闻。至于中国,一直在通过比利时、卢森堡等第三方持仓渠道持有更多美债,其真实抛售规模可能远超表面数字。

持有方 占比(大致估算) 近三月变动(估算) 特点与风险提示
日本央行 13% -2.50% 汇率风险高,政策口风日益紧缩
中国通过第三方 11% -3.20% 持仓分散在比利时、卢森堡等国
对冲基金 17% -1.10% 杠杆交易为主,容易形成踩踏
美联储 20% 基本持平 QT节奏放缓,但仍处收缩状态
养老金基金 9% -0.50% 长期被动持有,逐步减配
其他机构投资者 30% 略有波动 包括ETF、主权基金、外资银行等

系统性金融风险:隐藏在衍生品和高杠杆之下

更为危险的是,当前金融系统中,支撑衍生品市场的基础资产不足一万亿美元,而与其相关联的衍生品名义价值已超过203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两倍,美国GDP的七倍。

如此巨大的杠杆比例,意味着即便基础资产出现微小波动,也足以引发系统性风险。例如一旦波动率飙升,券商将要求追加保证金,投资者被迫抛售持仓,引发流动性危机。这一危机的破坏性甚至远超股市。

关税困局叠加财政危机:美国面临“终极审判”

美国财政部在六月份面临高达6万亿美元的美债到期压力,需要找到新买家续发债券。然而,当前贸易战不断升级,投资者对美国信用产生质疑,潜在买家信心大幅受挫。

美国前总统川普提出的诸多政策——关税、比特币储备、金库查账、移民金卡、主权财富基金、海湖协议等,其核心都指向一个目标:化解债务危机。然而现有路径并不理想。

他面临着一个“不可调和的三角”:

  1. 保美债:需吸引海外买家,但关税政策却在赶走他们;

  2. 稳美元:需维持高利率,但这将引爆国内债务问题;

  3. 保制造业:需加征关税,但生产成本将大幅上升。

无论如何选择,总有一个领域将被牺牲。

政策目标 所需手段 成本代价 牺牲对象
保美债信用 降低关税 + 吸引外资 放弃“制造业回流”战略 国内产业或就业
保美元强势 维持高利率 + 抑制赤字 导致企业融资成本飙升,债务爆炸 美股与中小企业
保制造业 加征关税 + 打击进口 外资逃离,供应链成本上升 美债信用 + 民众消费力

CPI数据降温,却未能稳住市场

最新公布的美国3月CPI数据显示,月率意外转负,核心通胀降至2.4%,为四年来低位,这本应是一个利好,暗示美联储或有降息空间。但市场反应冷淡,似乎并不信任这份“意外之喜”。

原因可能在于,这只是川普第一轮关税效应的初步反映,更多成本还未真正传导。而且,在零售端,鸡蛋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反而持续上涨,企业早已开始将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结语:下一步,谁会先倒下?

从美股到美债,再到美元本身,美国金融系统正处于多重风险的交汇点。关税的激进推进与财政的庞大赤字互相牵制,任何一处松动,都会引发连锁反应。

美债,作为全球金融系统的压舱石,其稳定与否决定着全球资产的走向。而当市场开始怀疑这块“压舱石”本身的稳固性,一场更大的金融地震或许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