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機構(IEA)在週二發佈的月度報告中大幅降低了對接下來兩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的預期,並警告稱供應過剩的問題將持續至2026年。
根據IEA的最新預測,202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預計將下降至73萬桶/日,較之前的預期減少了約30%,而2026年的需求增長預計將進一步放緩,僅爲69萬桶/日。
需求預期下調的主要原因包括貿易摩擦的負面影響和電動車的普及率上升,後者正在逐漸取代傳統石油消費,特別是在全球多個發達國家和地區。
IEA分析師在報告中指出:
“4月初貿易摩擦的突然加劇,導致全球經濟前景惡化,迫使我們下調需求預測。”
在特朗普宣佈一系列關稅措施後,全球石油市場立即感受到了衝擊。上週,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一度跌破60美元/桶,創下四年來的新低。截至週二,布倫特期貨價格已小幅回升至65美元左右。儘管價格有所回升,投資者對未來石油需求仍持悲觀態度。
在供應方面,OPEC+的產量決策成爲關鍵因素。
IEA指出,沙特推動OPEC+增產,將5月的增產量提高至原计划的三倍,試圖迫使其他OPEC成員遵守產量限制,結果導致全球石油供應過剩問題加劇。
與此同時,非OPEC國家的年度增長預期雖然有所放緩,從130萬桶/日降至100萬桶/日,但是美國、加拿大、巴西、圭亞那將在2025年創下產量新高,使得供應過剩的局面持續。
IEA預測:
“預計到2026年,石油市場的供應過剩將達到170萬桶/日。”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OPEC整體正在推動增產,但3月數據顯示,該組織日產量實際上環比下降了13萬桶,至2735萬桶。具體來看:
伊朗減產10萬桶/日至330萬桶;
委內瑞拉減產5萬桶/日至92萬桶;
沙特增產5萬桶/日至約900萬桶;
科威特增產4萬桶/日至250萬桶;
利比亞、尼日利亞各減產4萬桶/日至120萬桶与140萬桶。
值得注意的是,地緣政治方面也出現了重要進展。據央視新聞報道,上週末,美國與伊朗舉行了自2022年以來的首次高層核談判,雙方均表示對話具有建設性,並計劃本週再次會晤。若談判取得實質進展,不排除伊朗重返全球石油出口市場,推動OPEC總產量進一步上升。
另外,IEA也指出了油市的一些積極信號,包括全球石油庫存保持在五年區間底部,第一季度需求增長爲2023年以來最強,但整體市場前景仍然看跌。
受貿易摩擦和OPEC+增產決策的影響,高盛和摩根大通等機構紛紛下調了油價預測。通常比其他預測機構更爲樂觀的OPEC祕書處也在最新報告中承認市場惡化,下調了石油需求預測,儘管其預期仍高於IEA和華爾街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