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盈虧路上一直拼命掙扎的特海國際(09658)終於再次交出了一份扭虧為盈“成績單”。
作為海底撈品牌在國際市場的出海擎旗者,特海國際在海外市場“好評不斷”,這點也主要體現在其業績表現上——11月25日,特海國際披露2024年第三季財報業績,期內公司實現營收1.99億美元,年成長14.6%,實現淨利為3770萬美元,較2023年同期大幅轉虧,2023年Q3淨虧損約為140萬美元。
對於此次扭虧為盈,特海國際在財報中解釋主要是由於業務持續擴張帶動收入成長,以及為提升客流量及翻台率所做的努力,公司營運效率有所提升,特別是匯兌收益淨額較2023年同期增加3460萬美元。
事實上,自入局海外市場以來,關於獲利的問題,特海國際表現一直不算穩定。
此前該公司一直處於虧損狀態,雖然去年順利轉虧為盈,但今年上半年再度虧損,直至如今的Q3再度獲利。具體而言,2019-2022年,特海國際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33億美元、2.21億美元、3.12億美元、5.58億美元,年度淨虧損分別為3301.9萬美元、5376.0萬美元、1.51億美元、4124.8萬元。而在2023年,特海國際營收為6.68億美元,淨利潤為2565.3萬美元。
而伴隨著獲利狀態的不穩定性,市場也對特海國際海外擴張的高成長故事保持懷疑態度。那麼,對於特海國際此次Q3的扭虧為盈,投資人該如何看待呢?
“量價齊升”下,走出營利困局?
2024年Q3,是原海底撈CEO楊利娟轉任特海CEO後的首個季度,從一個服務生一躍成為CEO,這曾經稱為史上“最牛打工妹”的她,再次逆轉了特海國際的獲利困局。
2022年,楊利娟臨危從張勇手中接過了海底撈CEO的位置,彼時正是海底撈因瘋狂擴張而深陷“增收不增利”困局的緊張時刻。2021年,受瘋狂開店的舉措影響,海底撈雖然營收成長43.7%至411.1億元,但卻虧損了41.6億元,其中36.5億元来自于闭店计划处置长期资产的损失计提。
2022年3月,楊利娟接替創辦人張勇成為海底撈CEO,開始主導改革。下半年,便開啟了“硬骨頭計劃”,主要手段是重開過往關停的部分餐廳。在楊利娟的運籌帷幄下,海底撈獲利困局及時解除。上任當年,也就是2022年,海底撈實現了扭虧,取得了13.73億元期內利潤。
這一次,楊麗娟再次在特海國際的獲利問題上“力挽狂瀾”。而深究公司當季財報發現,此次業績提升或與其“量與價的提升”不無關係。
2024Q3,海底撈餐廳整體平均翻台率為3.8次,年比增加0.1次,主要係海底撈品牌影響力提升,消費群不斷擴大,並且更精細地運作各類消費場景;分地區來看,東南亞/東亞/北美洲/其他地區平均翻台率分別為3.6/4.3/3.9/3.8次,同比分別+0.1/+0.4/+0.0/-0.1次。
另外,期內公司的客單價亦有所提升:2024年Q3,海底撈餐廳整體平均客單價為25.8美元,較2023年同期成長2.1美元,主要係公司不斷優化品牌行銷以及匯率影響;分地區來看,東南亞/東亞/北美洲/其他地區平均客單價分別為20.4/29.2/43.5/43.0美元,同比分別+1.4/+3.2/+2.3/+4.2美元。
(數據來源:特海國際財報)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量”與“價”的提升,海底撈的拓店成本也開始攀升。
2024年Q3,該公司員工成本為6590萬美元,年成長15.2%,佔收入的收入百分比為33.1%,同比提升0.2pct,主要係公司確保有足夠數量的員工提供優越顧客體驗的經營策略,以及營運所在個別國家的法定最低工資上漲。另外,期內原料及易耗品成本為6550萬美元,年成長9.9%,佔收入的百分比為33%。
2024年Q3,,海底撈無新店開業,暫時關閉了1位於東南亞的門市,計劃未來將其作為第二品牌餐廳重新營業;前三季累計淨增6家海底撈門市,截至2024年9月底,共有121家海底撈門市。
整體來看,2024年Q3特海國際業績的提升,主要體現在“量”與“價”的提升以及精細化營運上,而這種“人為幹預”式的增長力能持續多久恐怕仍需打一個“未知數”。
謀取“新曲線”下,出海擴張亦不乏挑戰
自雙重上市後,特海國際能否描畫出健康向上的新成長曲線,無疑是眾多投資者關注的一大焦點。
而作為海底撈品牌的出海擎旗者,“出海擴張”則是特海國際打出的最大一張“明牌”,而這顯然也是順應產業趨勢的舉措。
2023年全國餐飲收入5.3兆元,年成長20.4%,同年新增餐飲註冊量300多萬家,形成一批“萬店”品牌,市場競爭較激烈。許多企業在門市佈局方面已經達到了天花板,為進一步增加營收、提升利潤,企業的“出海”需求。目前呷哺呷哺、小龍坎均在進入海外市場。
作為中餐出海最受歡迎的賽道之一,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發布預測,到2026年,海外中式餐飲市場規模可望達到近3兆元人民幣,光是火鍋品類就有望超過2000億元。賽道前景明朗,競爭壁壘亦難難建立,特海國際必然要跑得更快一些,才能夠坐穩霸主地位。
然而,除了要跑得快一些之外,特海國際的“出海擴張路線”仍有不少不確定性因素縈繞。
一方面是,成本高問題。海外市場人工成本高已然是業界照不宣的共識。據FOREXBNB觀察,海外市場尤其是北美等地,人工成本高昂,如美國餐廳的人力成本可能達到30%甚至35%-40%。另外,原材料也存在成本高及供應受限的問題,譬如:海外部分地區原料成本高於中國,且存在貿易限制。高成本的壓力之下,無疑也將對特海國際的獲利空間造成一定擠壓。
另一方面,市場競爭與拓展仍有一定難題。國際餐飲市場競爭激烈,對手眾多且實力強。特海國際作為中式餐飲品牌,不僅要與當地餐飲品牌競爭,還要與其他國際餐飲連鎖品牌爭取市場份額。另外,不同地區的消費文化與習慣差異大,在地化難題仍有待突破,2024年第三季特海國際無新店開業,也暫時關閉了一家東南亞餐廳,說明海外拓店也存在一定困難之處。
除此之外,還存有一定的匯率波動風險,特海國際在海外多地開展業務,匯率波動會影響其財務狀況和獲利能力,如2024年上半年就出現了匯率波動損失。
整體來看,得益於扭虧為盈的Q3業績,特海國際股價在11月28日、29日接連上漲,分別錄得22.31%、0.12%的漲勢。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儘管特海國際三季報表現可圈可點,但關於公司的長期成長力仍有許多不確定性因素,這一點顯然也促使投資人對公司中長期前景仍有懷疑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