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全球募了189億美金,放在中國發展智慧電動車產業。我們對中國汽車產業鏈做了許多開放性的事情,我們做好別人可以直接用,培養了很多人才,包括自己公司培養,也包括與產業鏈夥伴共同做創新。”在11月26日的易車深度對話節目《弘樹》“蔚來十週年:對話李斌”直播中,蔚來(09866)創辦人、董事長、CEO李斌如是說。

在當天的訪談中,李斌與180科普創辦人、CarStyling中國主理人王洪浩,知名科技部落客、“亂翻書”主理人潘亂對談創辦蔚來的初心以及接下來企業要聚焦的行動。

在談到在全球資本寒冬之際,為何蔚來仍能獲得來自全球的投資人青睞時,李斌坦言,投資人之所以願意投資蔚來,重要的原因是蔚來在財務方面公開透明,這一點對於全球投資人來說非常重要。同時,投資人能夠看到蔚來的錢是花在技術研發、補能基建、品牌建立等方面,這些都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投資。

“很多人不了解為什麼我們能從阿布達比融了33億美金,而且我就去了一次就融資完了,並不是說我有多強,我英文也不太好。我們的財務數字都是公開的,他們了解的比我們清楚多了,知道錢虧在哪裡了。我舉個小例子,我們已經累計投了530億元在研發上,如果從資產負債表上看,我們所有的研發投入都費用化了,都反映在當期虧損上,而有的公司會選擇把它算成無形資產,那樣當期就沒虧那麼多。投資人一看這個公司財務就知道狀況,因為我們的財務是非常透明的。”李斌說。

蔚來此前於11月20日發布了2024年第三季財報:三季銷量創新鋼彈到6.2萬台,營收成長至186.7億元,整車毛利率持續提升至13.1%,研發投入33.2億元,自2016年起累计研發投入超过53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得益於自由現金流轉正,蔚來的現金儲備提升至422億元。蔚來同時發布了史上最強季度指引:第四季交付指引為7.2萬台至7.5萬台,年成長43.9%至49.9%;第四季營收指引為196.8億元至203.8億元,年成長15.0%至19.2%,兩項指引均創歷史新高。

蔚來創辦人、董事長、CEO李斌在20日晚間的財報電話會上表示:明年起,蔚來將進入新一輪產品週期,樂道和螢火蟲品牌將會有新的產品交付,整個集團將進入新的高速成長週期。“隨著明年銷量翻倍,整體經營會持續實現正向成長,虧損明年預計將收窄,目標是2026年獲利。”

財報發布後,多家知名投行對蔚來給予肯定,包括德意志銀行、花旗、美銀、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中銀國際、中金公司、中信證券等均給蔚來“買入”、“增持”或“跑贏業”評級。

德意志銀行在其最新報告中給出“買入”評級,稱蔚來第三季業績符合市場預期,並認為隨著樂道L60的上量,第四季指引能夠實現,同時基於2025年公司強勁的新產品計劃,2025年銷售量翻倍的目標可望實現。該行給出未來12個月的目標價為73.80港幣。

中金給予蔚來(09866)“跑贏業”評級,稱期待交付沖高、迎更強產品週期 - 圖片1

花旗銀行同樣給予“買入”評級,給出目標價為8.90美元。花旗預計,得益於銷售門市數量的擴大和充換電基礎設施的持續鋪設,樂道明年3月達到月銷兩萬後,預計將繼續保持此強勁的銷售勢頭。花旗預計,在三個品牌的營運銷售和技術的持續升級驅動下,公司2025年的毛利率可望持續提升。

中信證券維持對蔚來美股和港股的“買入”評級,並在報告中寫道:蔚來2024年Q3業績符合預期。2024年以來,蔚來实施了多项措施提振销量,根據公司業績公告,公司預期24Q4交付量為7.2萬至7.5萬輛,銷售量明顯好轉。展望2025年,樂道計畫發表兩款全新SUV產品,“螢火蟲”品牌也將正式上市,持续将好的產品、換電體驗下放到更低價格段,有助於擴大公司的銷售。保有量提升後,預計換電站經營效率也將提高,公司借助樂道品牌,可望真正跑通換電商業模式。維持美國股和港股"買入"評級。

中金給予蔚來(09866)“跑贏業”評級,稱期待交付沖高、迎更強產品週期 - 圖片2

中金公司對蔚來維持“跑贏業”的評級。中金認為,三季蔚來在供應鏈降本及規模經濟提升共同帶動下,汽車業務毛利率較上季成長至13.1%,虧損環比收窄,第四季銷售指引穩健,整體業績符合預期。中金預計,降本持續兌現,蔚來的綜合毛利率可望穩中有升,樂道L60可望成為公司全新成長動能並帶動整體營運效率再度提升,2025年公司可望迎來更強產品週期。

中金給予蔚來(09866)“跑贏業”評級,稱期待交付沖高、迎更強產品週期 - 圖片3

摩根大通維持對蔚來的“增持”評級,該行認為管理層在業績電話會議中態度樂觀,得益於新車型的推出,預計明年銷售成長將超過100%。同時,隨著規模經濟的顯現和激勵措施的減少,預計蔚來的毛利率和獲利能力可望得到改善。

在11月25日公司成立十週年之際,李斌發佈內部信,要求團隊持續加強由下而上的體系能力建設,聚焦提升基本經營單位的營運效率。李斌表示,接下來兩年是至關重要的兩年,持續推出具競爭力的新產品,持續提升營運效率,明年實現銷量翻倍,2026年實現公司獲利,是不容有失的工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