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李寧科技大秀過去不到半年,李寧(02331)又開發布會了。上一次,李寧发布了一款单只仅仅89克的跑鞋,這一次,又發布了一款單隻275克左右的籃球鞋。
這麼輕的鞋真的能放心嗎?
時間回到10月24日,在一場CBA例行賽中,山東隊的高詩岩突然爆發,砍下生涯新高的43分,這一晚,高詩岩腳上穿著的一雙純白色李寧球鞋引起很多了鞋迷的注意。
直到一個月後,11月23日,李寧正式對外揭開了這雙被命名為“ULTRALIGHT 2025”的輕量化籃球鞋的神秘面紗。而與之一起發布的,還包括了兩款反伍系列的外野籃球鞋反伍遊擊1 SUPER、反伍追獵1 SUPER和李寧最頂尖的競速跑鞋飛電系列第5代的三雙跑鞋。而這6款新品有一個共性:都搭載了李寧最前衛的球鞋中底科技——超䨻。
對於球鞋愛好者來說,“䨻”這個生僻到一些輸入法都不一定有的字,在過去5年裡已經成為了十分熟悉的存在。2019年誕生的䨻中底科技,曾是李寧鞋類研發的集大成之作。不過,“超䨻”的出現,不只是新增一款中底科技,它意味著李寧鞋類研發從追求單項創新,逐漸轉變為尋求平台式的全面突圍。
比起十年磨一劍,李寧公司建立的研發模式更類似“為有源頭活水來”,現在,他們似乎離這個源頭又更近了一步。
1 䨻向超䨻,從“點”走向平台
2019年,韋德之道7首次將䨻放置在前掌位置。當時,對於李寧這神秘的緩震材料,外界所能獲知的唯一訊息,就是鞋墊上印著的一句“YOU WILL KNOW”。
在那不久後,李寧公司正式公佈了“䨻”這項全新中底科技,其材料經過超臨界珠粒發泡,獲得遠超傳統化學發泡中底的諸多性能。而隨著搭載全掌䨻的駕馭帥13䨻發售,球鞋愛好者們更直觀感受到了䨻的神奇。這雙鞋日後登頂各大球鞋部落客的年度榜單,時至今日仍舊不乏討論。
“中國企業在技術上基本上都經歷過學習、消化、吸收到再創造這個過程。更早那個年代,我們會看國際品牌他們在做什麼,我們能夠學習追趕靠近一點,就算一種勝利。”李寧集團鞋研發創新系統總經理徐劍光告訴懶熊體育,但在他看來,駕馭帥13䨻是劃時代的分水嶺。緊接著2020年底上市的駕馭帥14䨻同樣被認可,他開始確信格局正在改變,超越不是沒有可能。
除了籃球鞋,䨻其實更早被應用在跑鞋上。2019年9月,李寧在推出䨻科技的同時,也推出了基於䨻科技的國產第一雙競速碳板跑鞋飛電1代,期望實現競速跑鞋領域的彎道超車。
初出茅廬的飛電1代定價2099元,直接對標耐克當時最高端的ZOOMX VAPORFLY 4%,也遭受了不小質疑。“人家說你憑什麼?”徐劍光回憶起來,甚至覺得當時有一絲悲壯。
不過這雙被李寧本人稱為“核心科技頂級競速跑鞋”的飛電,自2019年至今,已經持續迭代到第五代,逐漸成為國產跑鞋的代表作之一:使用了跖枕科技的飛電2代,是國產第一雙搭載複合輔助系統和實現底面整合的競速碳板跑鞋;2022年柏林馬拉松,埃塞俄比亞選手塔杜·阿巴特(Tadu Abate)穿著飛電3 ULTRA拿到第三名,這是中國運動品牌首度登上馬拉松世界六大滿貫頒獎台;今年2月,法國選手莫哈德·安杜尼(Morhad Amdouni)同样穿著飛電3 ULTRA,以2:03:47的成績打破法國國家紀錄,並將中國跑鞋帶入“203時代”;而搭载李宁最速曲线的飛電4代,則成為第一雙擁有前後雙段助推系統的競速碳板跑鞋。
現在來看,“YOU WILL KNOW”,或許也可以理解為,李寧希望將國產運動鞋的發展帶入全新篇章——以䨻中底科技為序幕,國產運動鞋的科技創新,將是這一篇章的主旋律。
䨻問世後,成了李寧鞋類研發的重要基點,圍繞著䨻,研發人員延展兩個維度的思考。其一是如何縱向升級中底的性能,包括新材料、新工藝;其二是如何橫向拓展䨻的應用場景。
這才有了後來䨻絲、極限䨻絲和超䨻的出現。
䨻絲是李寧將中底材質應用在鞋面材質上的創新。而衍生出的極限䨻絲,其材質強度和耐磨性能進一步升級,強度提高700%,耐磨提高240%,可以應用在戶外類別,應對更複雜的環境,為越野跑鞋等產品提供更強大的鞋面防護功能。
但更重磅的突破當然是超䨻。比起最初採用超臨界珠粒發泡的䨻中底科技,超䨻除了在材料上繼續優化組合,在工藝上則押注註胚發泡,最終在不降低材質強度的基礎上,得以大幅降低材料密度,密度最低可至0.07g/cm³,同時腳感更輕彈。
從0到1很難,從1到10也不簡單。李寧集團鞋化工研發資深經理王旭在記者會上提到,超䨻的專案研發歷時兩年半,“早期市面上超臨界小胚設備都是針對EVA發泡,而針對高性能熱塑性彈性體TPU、PEBA、TPEE材質並沒有相符的設備,所以從技术和设备上均没有可参考的先例,產能也十分有限。”
為此,李寧研發團隊最終選擇聯合合作夥伴自主設計建造控制系統,在無數次的實驗中篩選最適合的原料,又因為市場上尚無針對該製程的材料,他們又聯合大型材料廠商,透過分子鏈結構設計自主研發。透過不斷迭代,使材料和工藝兩者達到最佳匹配狀態,最後才有了超䨻科技。
這個過程也收穫了意外之喜,因為實現了設備和材料的雙向突破,解決了早期工藝產能少的局限,飛電全系列得以大規模量產。更重要的是,從2019年䨻問世,6年4次突破,從单一科技扩展到䨻科技平台四項技術,实现了從“點”到“平台化”的建構。
截至2023年,䨻科技已經應用在超過60%的李寧鞋款中,覆蓋跑鞋、籃球鞋、健身、羽球以及運動生活等多個業務線。據懶熊體育了解,䨻與超䨻、䨻絲與極限䨻絲會並行存在,不難預料,隨著超䨻和極限䨻絲的出現,研發人員會依據各自特性,推出適配更多場景的產品。
而隨著ULTRALIGHT 2025等一系列鞋款的發布,這種可能性已然變成了現實。其中,新材料科技带来的一项最显著升级,無疑是“輕量化”。
2 極致輕量,一段21年的追逐
275克,這是42碼ULTRALIGHT 2025單隻的重量,這讓它足以成為市面上最輕的籃球鞋之一。
去年年底,IBM顧問公司為李寧研創團隊提供了一個產業調查,其中一組數據引起了內部注意,那就是大眾消費者購買籃球鞋最重視的要素裡,輕量和透氣排進了前五。乍看這是有些違反常識的一組數據:通常來說,防止受傷,是大多數籃球愛好者選鞋時的剛需,而越輕的鞋子就越難提供穩定性和支撐。
但這個洞察卻又和李寧長期的運動員合作觀察所吻合。
作為CBA的官方策略夥伴和裝備贊助商,李寧從2012-13賽季開始為CBA球員提供球鞋裝備,在和球員的溝通過程中,研發人員發現,輕是球員選鞋時的重要加分項。這其中,有兩雙鞋不得不提。
2012年,李寧推出了一雙名為超輕10的籃球鞋。當時,恰逢李寧和CBA的合作正式開啟,為了提供球員優質鞋款,李寧籃球直接沿用了發售到第10代的超輕系列跑鞋的部分設計概念。
“超輕10是李寧籃球鞋輕盈創新的首款爆品,許多球員都非常喜歡。”李寧運動科學應用研究專業經理杜鵬在超䨻發布會上說。有意思的是,2022年,在超輕10發布十年後,李宁篮球推出一双超輕2022,呼應十年前的經典老款,新鞋也受到曾凡博等球員的青睞。
既有調查報告的數據支持,又有輕量鞋款在CBA球員間的口碑佐證,研發人員無法不意識到輕量化的重要性。無巧不成書,超䨻的應運而生,讓球鞋輕量化有了現實支撐。如果說以前的球鞋變輕,是以減少材料,削減性能為代價;那現在的輕量化,則可以在不損失性能的前提下,透過降低材料密度來實現。
於是,ULTRALIGHT 2025,亦即“超輕2025”誕生了。四分之三掌超䨻搭配Light Foam Ultra中底框架,GCU材質作為外底,䨻絲鞋面,加上輕質高強度異形TPU片提供支撐。各類科技材料的組合應用,保證了這雙球鞋的實戰性能,同時,鞋的重量降低到275克左右。
“李寧籃球團隊是把輕量當作籃球鞋的功能需求來看的,它是我們研發的眾多訴求之一,並不是最終目的。”杜鵬介紹說,“一雙優質實戰好鞋的首要目標永遠是滿足高強度的實戰需求。”
不過,熟悉李寧的鞋迷可能知道,李寧對於“輕”的執著實則由來已久。今年早些時候,李寧伽馬一代就將單球鞋的重量做到了300克以內,而該品牌5月發售的競速跑鞋龍雀,單隻重量更是能低於89克。若再往前追溯,以輕量化为特质的鞋子,李寧其實早在20多年前就已經推出。
徐劍光記得,當年大家還沒有那麼多複雜想法,是開發產品的同事拿一個樣品和設計師交流,大家發現這鞋跟常規鞋不一樣,很輕,於是決定試著做出這個有點特別的產品。李寧跑鞋設計部首席設計師孫京頤則在一部紀錄片中回憶到,那是2004年,大多數品牌仍都在圍繞“避震”下功夫,他們認定“輕”是被忽略的元素。
2005年,超輕量系列第一代“RUNFREE”誕生了,到今年,系列已經出到第21代。超輕量系列不僅是國產品牌唯一存續超過20年的跑鞋IP,還是李寧當下銷售表現最好的跑鞋之一。根據李寧公司2024年中期報告,以䨻中底科技為核心打造的三大跑鞋IP:“超輕”、“赤兔”、“飛電”今年上半年累計銷售超500萬雙。
回顧超輕量系列的發展,第一代以羽毛為靈感,奠定以“輕”為先的系列主題;後續迭代過程裡,設計師嘗試將鞋身設計與傳統文化統一,風箏、雨燕、蟬翼、輕舟、十字綁縛等元素都曾作為設計靈感融入歷代產品,實現功能與美感的結合;待到以䨻科技為代表的新材質出現,孫京頤直言,“看到未來幾年跑鞋發展的方向”。
透過超輕系列跨越21年的長跑,我們得以透視一個長盛IP的發展路徑:由發掘用戶需求和市場空白而誕生,從設計語言和傳統文化的結合中尋求創新,直到技術突破後迎來又一次蛻變。其實不難發現,这也李宁品牌的發展路徑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3 系統性創新,讓超越變成可能
2018年是李寧品牌建立的關鍵一年,這一年,李寧集團營收正式突破百億;年度財報說明會上,集團提出“單品牌、多品類、多頻道”策略。
緊隨而來的2019年,李寧朝著專業運動領域走出了踏實一步。當年9月9日,他們在深圳發布搭載䨻科技的兩款競速跑鞋飛電和天馬,李寧本人在發表會上表示:“這兩年大家比較多是透過時裝週來了解李寧,我希望大家也能看到李寧的運動科技和運動基因。”
提到那場發布會,很多人的注意力或許會首次被搭載䨻科技的兩款產品所吸引,實際上,應用在飛電和天馬鞋上的李寧䨻疾速系統,不僅有䨻,還有外底的GCU止滑耐磨科技,以及一塊內嵌式全掌異構碳板。
徐劍光向到場媒體解釋稱,打造頂尖競速跑鞋,不能只靠前沿科技,最重要的是不斷打磨調校產品,讓每個功能發極致。
䨻的成功,讓李寧公司更重視研發創新,但其內部也形成了共識,技術創新不能為了突破而突破,而是要以滿足運動功能的實現為前提。徐劍光告訴懶熊體育,李寧的產品研發創新有兩大支柱,第一個是包括材料、工藝、結構等在內的科技研發,第二個是運動科學研發。
“運動科學研究大概2008年就成立了,但那時做的一些研究報告跟應用太遠。”徐劍光提到,“2020年開始,我們要重新整理這個體系,運動科學研究的作用在哪裡?如何發揮?我們開始認真思考這個事情。”
2020年,李寧公司依照IPD整合產品研發管理流程,將原廠的鞋研開發生產系統拆分,生產的部分歸到供應鏈系統,研發的部分則成立新的鞋研發創新系統。作為一個底層技術研發的平台,鞋研發創新系統的成果將支撐集團各業務線的所有產品,但工作內容直接向集團CEO報告。
在李寧內部,單一的技術突破,例如䨻,屬於點的突破。由點及面,鞋產品科技平台被分成四大模組:中底、大底、鞋面以及結構。研發要支援的不僅是某一款鞋,而是多個品類,以及不同品類對於運動功能的不同需求。繼而,運動科學研究參與進來,既為研發提供方向性指導,也對研發成果進行測試驗證,從而實現閉環。
剛分拆成立時,鞋研發創新系統只有20來人,在隨後三年多里,人員規模翻了三倍,其中技術研發團隊碩士佔60%,博士佔30%。根據先前界面新聞的報道,這些人中不僅有製鞋專家,還包括運動人體科學、運動醫學、高分子材料學、紡織學、結構力學、機械工程、電腦應用、工業設計等多學科交叉的高級研發人才。
自此,李寧的產品研發流程有了一些變化。過往做業務規劃,要先等設計師畫圖稿,再進行開發打樣測試,如今則完全不同,技術平台先輸出一套科技規劃,對不同品類的具體產品提出明確升級方向,產品經理和設計師再以此為基礎,結合其對產品趨勢的判斷,形成完整業務規劃。
也即是,以往的流程中,新產品或許是由某個“點”上的創新或創意來發起,但如今,一切被放置到一個更大的“面”或者說金字塔裡,均由底層的專業技術儲備驅動。它開始表現得像它的業務部門命名那樣,是一種全新的“系統”。
正是鞋研發創新系統成立之後,李寧內部開始構思四大科技平台,超䨻的研發也是在當時就被提上日程。今年5月,在北京舉辦李寧科技大秀時,官方製作了李寧科技編年史的長圖,從圖中明顯看出,從2020年開始,李寧的研發成果進入一個井噴階段——䨻絲、碳核芯、最速曲線、極限䨻絲、超䨻等紛紛問世。這些成果又不斷相互組合,被捏合在了各類新品上。
徐劍光介紹說,如今鞋研發創新系統每年會做一次整體技術規劃,每半年和產品系統等李寧內部其他部門進行一次深入同步與溝通。他做了一個比喻,“以前是有什麼牌就得趕緊打出什麼牌,現在變成手上有很多牌,要看怎麼組合來打,什麼時候打。”
有意思的是,發表會上,除了已經公佈的中底科技和鞋面科技,䨻科技平台裡還有一個被命名為“X科技”的分支。據懶熊體育了解,䨻的更多應用暫時會從這裡孵化,其中目前嘗試較多的就包括3D列印。“ 3D列印的䨻是未來我們認為具有無限可能的嘗試,這個技術暫時還沒有解決消費者的痛點,我們目前也在慢慢摸索方向。 ”徐劍光告訴懶熊體育,3D列印能够根据运动功能需求做定制化,還能更好地做到結構減震和材料減震的結合,在生產製造上自動化程度很高,有可能顛覆傳統的製造模式。
䨻科技平台在未來會慢慢成為李寧一個代表性的、標籤性的技術,而鞋研發創新系統的任務,就是如何挖掘出這個平台更多的價值,“材料的突破性創新、硬體的創新,週期往往比較長,一項技術的長盛不衰,有時並不是需要去扭轉發展方向,關鍵是要看它的可延續性、可拓展性。我們想打造的,應該是個具備歷史傳承性的科技。”徐劍光說。
這樣的一個新“系統”,是近年來聚光燈下的李寧公司不為人知的一種內部改變。或許再過一些年回看,這也是“䨻”的出現給這家1990年創立的運動用品公司帶來的比產品更重要的財富。它在滿足消費者持續提升的運動需求、確保李寧鞋產品的競爭力與不斷升級之餘,更重要的是給了中國運動品牌在科技研發上的信心和跟國際品牌掰手腕的決心,就像先前在許多其他行業和領域已經發生的技術故事一樣——追趕、創新,等待超越。
當然,實現真正的超越需要一個研發創新系統之上的更大品牌系統。這是另一個故事,也是給予李寧另一個更大的挑戰。
本文轉載自懶熊體育公眾號,FOREXBNB編輯:陳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