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布《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方案》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方案》,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該方案旨在推動逐步把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總體要求:方案強調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主要目標是到2030年,力爭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3.5億畝,累計改造提升2.8億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8000萬畝;到2035年,力爭將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累計改造提升4.55億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3億畝。
建設安排
建設標準:以“一平”(田塊平整)、“兩通”(通水通路)、“三提升”(提升地力、產量、效益)為基本標準,合理確定不同區域、不同類型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和投入標準。
建設內容:因地制宜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開展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治理,將建設重點放在田內。新建項目優先開展田塊整治、田間灌排體系、田间道路和電力设施配套等基础建设,改造提升項目按照缺什麼、補什麼原則,補齊田間設施短板弱項。
建設佈局:優化高標準農田建設空間佈局和時序安排,優先在東北黑土地區、平原地區、具備水利灌溉條件地區以及糧食產量高和增產潛力大地區開展建設。
建設分區:依據區域資源禀賦、耕作制度和行政區劃等,將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分為7個區域,包括東北區、黃淮海區、長江中下游區、東南區、西南區、西北區和青藏區,每個區域都有其重点建设内容。
分級規劃:構建國家、省、市、縣四級規劃方案體系,指導有序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建設管理
項目實施:各地要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儲備,紮實做好項目前期工作,規範項目建設程序,提高項目審批效率。
資金監管:各地要根據預算管理、財政國庫管理等製度規定,嚴格按時限分解下達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合理調度庫款,依據合同約定和項目建設進度支付,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竣工驗收: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要及時完工並組織竣工驗收,嚴格驗收環節質量控制。
全程監督:建立健全農田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檢驗體系,建立高標準農田工程質量例行檢查制度,強化紀檢、督查、審計、農民群眾和媒體監督。
運營管護
運營管護主體:分級壓實高標準農田屬地運營管護責任,明確運營管護內容和標準。
運營管護模式:各地可結合實際探索高標準農田運營管護模式,鼓勵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或委託行業機構等方式,對技術性較強的設施設備進行專業化維護。
保護利用:嚴格保護高標準農田,嚴禁擅自佔用;經依法批准允許佔用的,各地要及時落實補建,確保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
政策協同
永久基本農田補劃調整: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劃定規則,完善補劃、調整程序。
水資源配套:統籌實施高標準農田和灌區建設,堅持節水優先、量水而行、以水定地,合理確定灌溉發展規模及佈局。
資金投入:健全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運營管護多元化投入機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保障措施
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領導,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群眾參與的工作機制。
各方協同,統籌實施:落實好“五統一”要求,農業農村部門要加強統籌協調,強化跟踪評估,相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推進各項任務落實。
群眾參與,可感可及:積極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群眾等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運營管護,落實農民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動態跟踪,分級評價:健全定期調度、分析研判、通報約談、獎優罰劣的任務落實機制。
正風肅紀,防範風險:堅決糾治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的腐敗和作風問題,緊盯損害農民利益、群眾反映強烈的事項,強化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