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公司適度增配權益資產,投資在下半年取得大幅上漲,但公司也在償付能力與資本回報管理之間陷入兩難。”近日,一家壽險公司首席投資官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資本市場回暖帶來投資收益大增,險企業績普遍大幅增長。近日,據財聯社記者統計,2024年,59家非上市壽險公司盈利超245億元,同比大幅提升。但對於業內人士而言,利潤暴漲之下,真實的體感反而並不輕鬆,而問題的焦點之一就是資本消耗。

在業內人士看來,權益類投資最大的問題是資本金消耗大,即最低資本要求高,導致償付能力下降,不少公司補充資本步履仍艱難,進而限制保險資金入市的規模和積極性。

開年以來,以險資為代表的“長錢”是市場及政策關注焦點。政策層面,加大以險資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成为工作重点。多位業內人士建議,希望監管在鼓勵耐心資本進入股市的同時,對最低資本要求上能給與適當的調整。也可以考慮按權益資產的類別有差異化的資本金要求。此外,適當增加債務性資本補充工具。如果是這樣,保險公司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一定會增加。

權益投資加劇資本金消耗

回顧2024年全年,A股市場舉牌現象再度活躍,而險資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2024年全年,險資舉牌次數達到20次,舉牌方包括長城人壽、紫金財險、瑞眾人壽、新華保險等8家保險機構。

其中,長城人壽最為活躍。2023-2024年,該公司累計舉牌7家上市公司,此外還陸續增持兩家H股公司。從節奏上看,在2024年上半年的6次舉牌中長城人壽佔據了5席,是2024年最受關注的舉牌險企之一。

但另一方面,長城人壽卻倍感壓力。2024年2季度末,長城人壽綜合、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55.68%和82.04%,較2023年4季度末分別下降4.53和8.57個百分點。截至2024年4季度末,該公司綜合、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59.09%和93.75%。

對此,業內人士評價:“仍滿足監管要求的100%和50%的底線,但是安全空間已經有限。”

據悉,償付能力變化背後的原因之一,是權益投資加大資本佔用。在2024年2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長城人壽提及,公司“本季度市場風險最低資本較上季度增長3.66億元,增幅4.36%。子類風險中,境外權益價格風險和匯率風險最低資本漲幅均超100%,主要因公司看好降息預期下的港股市場表現,開展了積極的投資行為。”

面對資本金消耗,長城人壽於去年底再度開啟新一輪增資行動。除了長城人壽,償付能力甚為充足的頭部公司,面對權益佈局加碼,資本補充壓力也難言輕鬆。

如新華保險,截至2024年6月末,該公司股票、基金投資佔比分別為10%、8.1%,相較2023年末分別提升2.1個百分點、1.8個百分點。此外,2024年上半年,新華保險的長期股權投資金額達162.87億元,同比增長214.8%。

隨著權益投資加大,也加劇公司資本金消耗。在2024年2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新華保險表示,受公司資產組合變化等影響,公司2季度末最低資本增加156.8 億元,較上季度末上漲約15%。其中,市場風險最低資本增加約158.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2季度末,在發行100億元資本補充債,實際資本增加79.5億元的情況下,新華保險綜合、核心償付能力仍然環比大幅下降26.86和20.05個百分點。

“總的來說,償付能力對戰略資產配置的約束,主要來自於償付能力充足率,而償付能力充足率取決於資產組合的最低資本佔用水平。”業內人士表示。

最低資本要求較大製約險資入市規模

在業內人士看來,權益類投資最大的問題是資本金消耗大,即最低資本要求較高,導致償付能力下降,進而限制保險資金入市的規模和積極性。

據悉,保險公司的資本消耗由5個要素組成:保險風險最低資本、市場風險最低資本、信用風險最低資本、風險分散效應和損失吸收效應。

其中,市場風險是指由於市場變化引起的投資價值波動,包括股市、債市、地產價格波動發生的風險。匯率風險,是指由於持有的外幣資產因匯率波動造成的風險。而風險分散效應和損失吸收效應是資本消耗的抵減項。

“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實際資本/最低資本,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核心資本/最低資本,而资产负债管理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實際資本及最低資本”

與一期規則下的資本結構相比,償二代二期規則實施後,人身險公司的最低資本結構變化較大。

不同类型的保险公司最低资本组成情况显著差异,中小型人身险公司信用风险的占比显著高于大型人身险公司,一方面是因為部分公司違約資產的佔比高於大型公司,另一方面是因為相當多中小保險公司簽署了財務再保合同,產生了較大的交易對手違約風險最低資本。

此外,根據監管要求,權益類資產相較於固定收益類資產通常具有更高的風險權重,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配置具有更高的資本消耗。

以資產配置為例,針對最低資本結構不同的保險公司,新增10億元未上市股權投資,雖然監管規定的基礎風險因子均為0.41,但不同公司投資後實際增加的最低資本消耗可能完全不同。

此外,針對購買同一筆未上市股權資產,如果公司A由傳統險賬戶出資購買,其公司層面的最低資本增加3.6億元;如果公司B由傳統險賬戶出資購買,其最低資本只增加1億元。

“除最低資本結構外,负债业务类型也会显著影响投资资产最低资本消耗,因分紅險賬戶存在損失吸收效應,资本占用可能显著低于传统险账户。”安永保險精算投資與風險管理諮詢總監余誠表示,在資產端,保險公司資本佔用與收益的平衡難度加大,實際資本管理面臨挑戰。

業界呼籲拓寬資本補充渠道

償付能力充足率關乎保險公司經營安全,在當前監管要求下也將直接約束投資資產的規模與比例。多位業內人士建言,進一步完善償付能力和準備金制度,拓寬資本補充渠道。

一位中小人身險公司負責人向財聯社記者表示,當前中小公司普遍盈利能力較弱,而資本補充渠道相對有限,希望政策能夠差異化給予中小險企最低資本要求“優待”,或優化部分業務風險因子,這樣公司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一定會增加。

“資本補充是近年不少險企的持續需求。從行業層面看,要獲得有實力的股東繼續投資,仍是不少中小險企的難題。在股東增資不易的同時,經營承壓的險企也很難打通發債渠道。”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科技實驗室主任陳輝表示。

除了中小險企增資發債需求強烈,頭部保險公司也面臨持續的資本補充壓力。

一家頭部人身險公司負責人表示:“長債利率中樞持續下移,險資投資收益壓力進一步加大,保險資金對權益資產的配置需求提升,低估值、高分红的资产受到险资举牌次数显著增加,但也持續帶來公司資本補充壓力”。

據財聯社記者統計,2022年以來,壽險“老六家”紛紛開啟資本債發行。

險資入市頻迎政策紅利 還有掣肘點?行業心聲來了 - 圖片1

同方全球人壽副總經理童伯寧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我們希望監管在鼓勵耐心資本進入股市的同時,對最低資本要求能給與適當的調整,也可以考慮按權益資產的類別有差異化的資本金要求”。

“利率中樞持續下行,保險公司盈利能力可能有所下行,對實際資本的內源性補充難度提升。同時,由於保費、資產規模的增速下行,保險公司從成長期逐漸過渡到成熟期,保險公司股權估值壓力可能進一步加大,外源性資本補充也將受阻。”華夏久盈資產管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其建議增加債務性資本補充工具。

本文轉自“財聯社”,FOREXBNB編輯:劉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