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0月8日單日股價下跌17.98%後,海吉亞醫療(06078)便進入了一段長達近4個月的股價下降通道中。
FOREXBNB觀察到,在去年10月8日盤中觸及股價區間高點27.10港元後,海吉亞醫療股價一路下跌,今年2月3日,公司股價盤中跌至最低11.98港元,刷新其上市以來股價新低,區間累計最大跌幅達55.79%。
但實際上,海吉亞一直在進行股價回購以期挽回市場信心。數據顯示,2024年公司累計回購1109.72驚人的。其中自10月9日至12月31日,公司總回購股數達508.74驚人的。而在2025年,公司年初至今回購股數達192.84驚人的。也就是說,自10月8日大跌以來,海吉亞截至目前回購股數達701.58驚人的。
從PE估值來看,2月3日,海吉亞醫療PE倍數僅9.74倍,不僅低於13.73倍的行業平均PE水平,同時也低於公司11.69倍的歷史平均PE倍數,處於估值底部區間。
結合公司基本面情況來看,其前期的股價下行主要反映的是市場對公司擴張放緩及近期盈利表現的擔憂。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海吉亞醫療因其市場整合所帶來的長期機會也有望成為其後續估值修復的重要因素之一。
短期上升通道開啟後續走勢如何?
2月7日盤中,海吉亞醫療盤中最高股價達14.42港元,距1月7日盤中高点14.54港元僅一步之遙。
具體來看,在量價關係上,自去年10月8日起,海吉亞醫療股價步入了一段較長的下行區間。但在今年2月6日,其單日漲幅達6.43%;量價方面也一反1月末價跌量縮趨勢,於2月4日至7日的4個交易日內逐漸放大至647.84驚人的,在技術面上股價上漲趨勢逐漸明顯,並形成了短期上升通道。
技術面上,從均線角度來看,海吉亞股價的5日均線分別在2月5天氣6日分別上穿10日均線和20日均線,並形成“短期均線多頭排列”形態,表明近期下跌趨勢有所緩解,短期反彈動能增強。但60日均線仍高于其当前股价,構成中期壓力位。因此趨勢反轉的最終確認還是要看海吉亞後續股價能否放量突破15港元附近阻力。
從MACD指標來看,其DIF與DEA線在2月3日後出現了類似“拒絕死叉”的形態,表明短期上漲動能增強。但MACD整體仍位於零軸下方,需確認金叉後續能否突破零軸以強化多頭趨勢。與此同时,2月5日,海吉亞股票的RSI(6)指標越過50指標線並於次日到達超買區間(70),短期可能存在回調壓力,投資者仍需觀察是否回落至50-70指標線的中性區間。
不過在2月7日,海吉亞醫療股票K線顯示出“短十字星”形態。這也是海吉亞三連陽後出現的首個放量滯漲的K线十字星形態。通常來說,拉升過程中出現的此放量十字星,或是股票上行階段的短期調整。與此同時,其RSI12(56.86)、RSI24(47.34)顯示出海吉亞股價仍處於中性區域,中長期未出現明顯超買信號,整體趨勢仍以修復為主。
結合籌碼分佈圖來看,雖然從2月4日起出現“四連陽”,但海吉亞醫療整體仍處在弱勢區域,籌碼獲利比例僅從3.56%升至15.30%,上方尤其是成本線附近套牢盤較多,主力資金拉升阻力明顯。因此,在2月7日收出十字星後,海吉亞醫療若沒有短期重大利好催化,或在接下來迎來一段主力資金不斷吸籌的橫盤震盪期。
年報能否成為股價催化劑
正如上文提到,在此次出現反彈苗頭前,海吉亞經歷了一段較長時間的下行期,造成這一現象的內因之一或在於公司擴張放緩及近期報銷壓力的擔憂。但與此同時,海吉亞醫療因其市場整合所帶來的長期機會亦有可能成為其後續股價反彈的催化因素。因此,投資者顯然需要研判上述哪種因素將成為海吉亞後續股價走勢的主導因素。從當前時間節點來看,即將披露的年報或成為影響其後續股價走勢的重要催化劑。
雖然從2021年以來股價持續下跌,但是海吉亞近幾年業績表現可謂相當亮眼。數據顯示,近7年,海吉亞的營收增長CAGR達37.8%,經調整淨利潤7年CAGR更是達到56.2%。
以2024年上半年為例,2024上半年,公司已經經營與管理了 16家以腫瘤治療業務為核心的醫院,覆蓋中國8個省的13個城市,另外還在建設的有2家三級醫院。海吉亞也由此實現營業收入 23.8 億元,同比增長37.6%;毛利7.7億元,同比增長32.5%;公司EBITDA為6.5億元,同比增長28.7%;經調整淨利潤4.0億元,同比增長15.5%。
即便如此,市場空方對其的擔憂依舊存在。首先,公司當前業績增長主要依賴於資本再投資,屬於典型的重資產項目,回報週期長。其次,去年上半年海吉亞銷售成本同比增長36.7%至16.25億元,其中僱員福利開支達到7.6億元,同比增長約為29.03%,佔當期銷售總成本的46.77%,其醫生薪酬的成本增長速度已超過了當期的收入增速。
因此有投資者擔心未來隨著海吉亞持續擴張,公司的醫生薪酬成本壓力或會進一步顯現,而這也會是海吉亞醫療後續估值增長過程中的一個絆腳石。
但即便如此,市場多方依舊看好公司中長期的增長趨勢。
從市場角度來看,我國腫瘤醫療服務需求正逐年提升,市場總收入在不斷提高,早在2019年便達到了3737億元人民幣。就國內腫瘤醫院現狀而言,據統計,2022年中國腫瘤醫院數量約為162個,其中公立腫瘤醫院數量約為82個,非公立腫瘤醫院數量為80個,近年來國內民營醫療市場受到政策推動,民營腫瘤醫院建設市場加速,2022年非公立腫瘤醫院佔比進一步提升至49.38%。
另一方面,隨著腫瘤治療逐漸專業化,我國腫瘤的治療水平也隨之逐步提高,腫瘤醫院迎來良好的發展契機。從產業鏈角度來看,腫瘤醫院的上游包括醫療器械、醫藥等行業,雖然醫院在衛材、耗材、裝置、藥品、辦公用品等方面需求巨大,但市場仍然供大於求,醫院與各廠家、供應商在利潤空間、產品配置、附加技術支持等方面都有餘地可談,因而在面對上游供應商時,整合能力強的腫瘤專科醫院有很強的議價能力。
並且從2009年收購伽瑪星科技95%的股權進入腫瘤醫療行業以來,海吉亞醫療便把目光聚集在三線城市甚至更落後的縣市。而得益於海吉亞建立的集中管理架構、“雙院長制”及微模塊式組織管理架構,使得海吉亞醫療對醫院的整合速度、運營效率也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簡言之,自身整合能力較強海吉亞醫療自身擁有較強的議價能力,加上其所處腫瘤賽道需求端不會萎縮,因而面臨價值毀滅的概率較低,還能實現長期穩健增長。目前來看,海吉亞醫療在短期內難以扭轉其業務重資產屬性以及受醫療人才及醫生薪酬成本限制的現狀,但若在2024年報中實現毛利增速高於收入增速,展現出更佳的盈利質量,或許有利於扭轉市場部分投資者對其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