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開始,美債市場由漲轉跌,曲線大幅熊陡,10y和30y美債利率一度上行至4.5%和5.0%左右,周內上行50bp左右甚至更多。短端上行幅度較小,2y不足20bp,降息預期變動也較爲有限。在美債市場大幅調整的同時,宏觀經濟數據等似乎並沒有發生劇烈變化,其他大類資產也沒有類似的走勢,讓投資者心生疑竇。

我們認爲本週主導美債市場的主要是投資者行爲等因素,而這也恰恰是難以證明和陰謀論盛行的領域。近日市場比較關注的影響美債波動的潛在因素包括:

①對沖基金基差交易(basis trade)爆倉引發拋售。美債基差交易指在美國國債市場中,利用國債現貨價格與國債期貨價格之間的基差(Basis)進行交易的策略。目前主要形式是對沖基金在國債現貨市場持有多頭,在國債期貨市場持有空頭。一般這種操作槓桿要求比較高,可能有幾十倍甚至百倍,如果出現美債利率短期大幅上行,基差交易在美債現貨的多頭就會爆倉,需要追補保證金,這時候可能需要進一步賣出頭寸,最後引發螺旋下跌。

②部分機構可能因爲流動性壓力出售美債。比如,2024年6月,日本農林中央金控爆出海外債券投資出現大幅虧損,並表示後續計劃出售630億美元相關債券以緩解流動性壓力。今年2月,日本農林中央金控確認2024年總虧損達到126.6億美元。

③美債潛在“加稅”的暗示引發外國投資者恐慌情緒。4月7日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斯蒂芬·米蘭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爲了實現全球貿易公平,其他國家可以直接向美國財政部交錢,以幫助美國提供全球公共產品,暗示可能會對美債的外國投資者徵收利息稅。

④海外央行出售美債。

跨資產價格來看,也能找到些許蛛絲馬跡:

①美債利率上行的同時美元匯率走低,美股表現也不佳,可能是由於部分資金正在逃離美元資產。

②如果是海外央行出售美債,往往會用於匯率干預,近日部分亞洲貨幣承壓,或許是央行賣債的動機之一。

③美債大規模被拋售,背後大概率有一定被動性因素,我們認爲部分機構爆倉和央行拋售或一定程度符合這一特徵。

對於本輪美債利率跳升和後續美元流動性擔憂,我們認爲可以從以下五個角度思考。

第一、能否認準究竟是哪個因素推動美債利率上行?短期內可以藉助美債期貨倉位確認基差交易的情況,其他原因可能需要結合新聞報道等以輔助確認。對於基差交易可以觀察美國商品期貨委員會CFTC每週公佈的Leveraged fund的空頭。雖然並非所有空頭都被用於基差交易,也就是空頭規模可能會大於實際基差交易規模,但是整體方向上和基差交易基本保持一致。如果看到本週Leveraged fund空頭頭寸大幅下降,可以認爲基差交易爆倉可能是推升美債利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美債利率上行是否會引發美元流動性危機?流動性危機的本質是市場中美元的可用性(流動性)突然大幅減少,導致借貸成本上升、融資渠道受阻,以及金融市場參與者無法及時獲取足夠美元來滿足其交易、債務償還或日常運營需求。因此我们主要考虑美元在岸和离岸流動性指标,並參考利率和信用市場的動態,以判断美元流動性当前所处的位置。綜合來看,我们认为当前美元流動性确实有一定弱化迹象,不過仍勉強算得上穩健,距离流動性危机的水平仍有相当的距离。

第三、看到什麼指標,可以認爲美元流動性出現危機?雖然目前來看美元流動性危機仍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後續發展有一定不確定性,需要密切跟蹤相關指標。如果看到sofr利率大幅抬升、sofr-effr利差明顯走闊,同時正回購或貼現窗口等流動性工具用量抬升等情況,就可以初步判定美元流動性處於危機邊緣,美債甚至美股等市場預計會有所承壓。

第四、如何應對流動性危機?解鈴還須繫鈴人,美聯儲預計會在第一時間停止QT並酌情重新開啓QE,預計美元流動性危機會在較短期緩解。參考2019年美元流動性危機(錢荒)期間,美股和美債在1~2個月均恢復到危機前水平。但2020年3月由於還受到疫情影響,美股調整更深、時間更長,而美債利率仍在1個月左右恢復。

第五、如何評估美債長期投資價值?從經濟週期來看,美國基本面仍然承壓,並且在特朗普政策轉向前預計難有明顯好轉,對美債偏有利。但是後續通脹風險也會制約名義利率下行空間,全球貿易→金融格局的重塑可能導致其他國家對美債需求下降,長期不確定性較大。短期建議緊盯美元流動性,如果未全面惡化,可依託賠率以小倉位進行博弈。

風險提示:關稅政策不確定性較大、美國通脹超預期上行、美聯儲貨幣政策緊縮。

怎麼看本輪美債調整和美元流動性風險  - 圖片1

怎麼看本輪美債調整和美元流動性風險  - 圖片2

怎麼看本輪美債調整和美元流動性風險  - 圖片3

怎麼看本輪美債調整和美元流動性風險  - 圖片4

怎麼看本輪美債調整和美元流動性風險  - 圖片5

怎麼看本輪美債調整和美元流動性風險  - 圖片6

本文作者:張繼強、陶冶等,來源:華泰證券固收研究,原文標題:《【華泰資產配置】怎麼看本輪美債調整和美元流動性風險》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