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產業在美關稅戰中受影響微乎其微,國際化發展空間巨大

根據崔東樹的分析,美國對世界各國加徵關稅的行動雖然引起了全球的關注和擔憂,但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影響卻相對較小。中國汽車出口到美國的比例極低,尤其是自主品牌在美國市場幾乎沒有銷售,因此美國加徵關稅對中國自主汽車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崔東樹認爲,在當前的國際貿易格局下,中國汽車產業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應當加強國際化發展,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全球南方國家的合作,發展當地需求的乘用車品類,尤其是小微型電動車的普及,以及燃油車的插混化,以節能低碳智能化的中國製造爲當地人民造福。

中國汽車產業受關稅衝擊最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國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爲438468億元,比上年增長5.0%。其中,中國全年貨物出口爲254545億元,出口美國的商品價值佔比爲14.7%,僅次於東盟的16.4%。

中國全年貨物出口 254545億元
出口美國商品價值佔比 14.7%

中國汽車2024年出口美國僅有11.6萬臺,在中國汽車总体出口数量的占比仅有1.81%,相對於中國商品出口的14.7%,中國汽車出口美国受阻对中國汽車出口基本没有影响。

中國汽車出口美國數量 11.6萬臺
在中國汽車總體出口數量的佔比 1.81%

中國汽車最具國際化空間

中國汽車的世界份額僅有35%左右,自主品牌的也僅有不足28%,這是相對其它製造業產品的巨大的後發優勢。今年1-2月的世界汽車銷量的初步統計看,中國自主品牌在北美洲較低,其中主要銷量也是墨西哥等。而中國自主品牌在東南亞、南半球等份額不是很高,而歐洲剔除俄羅斯後的銷量佔比也是比較低的。

中國自主品牌在海外很多地方還有提升份額的較大空間。中國汽車在美國基本沒有銷售,因此貿易戰對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負面影響基本沒有。中國自主的海外擴張有很多的機會,尤其是海外沒有汽車產業的國家對我們本土化還是很歡迎的,中國汽車的海外大部分市場銷量份額與中國的汽車產品競爭力有差距,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內需與出口均需要鼓勵小微型電動車和燃油車插混化

目前中國汽車產品的國際市場品類差異較大,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層次明顯偏高,如何把我們的國內市場與全球海外市場有機的結合,實現國內外總規模的最大化,支撐海外市場的全面突破,這也是我們應該更多考慮和引導的。

目前中國市場銷售的產品相對中大型化產品較多,而且產品設計力爭更大更寬,空間更大。這樣的5米長近2米寬的大型電動車和燃油車在國內良好的道路和房地產建設下是沒問題的,但国际上没有中国這樣的庞大的基础建设和房地产建设体系,街道狹窄、消費者偏好小車,因此中國的中大型的車型在海外的銷售不是很好。反而是上汽木蘭等小型車的海外銷售很好。

目前中國的家庭人口持續下降,平均每家家庭僅有2.6人左右,兩人戶大幅度增長,而且家庭增購需求不斷增長,因此國內也需要鼓勵小微型電動車的發展,讓更多的中國普通百姓能享受有車生活,實現中國汽車適應國外的道路和停車環境。

目前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效果良好,這些地區的汽車需求較強,因此需要中國燃油車的潛力較大,如果我們推動中國的燃油車產品加速出口,尤其是用插混車型實現對純燃油車的等價替代,其潛力巨大。

中國世界南方國家市場的很多需求是低價燃油二手車需求,因此南半球一年僅有600萬臺新車,其它都是燃油二手車需求。我們燃油車有品牌後發的被動因素,因此需要核心的技術亮點,插混就是節油和強體驗的硬實力的體現。

崔東樹認爲要重塑插混的定位,就是在海外和燃油車搶市場,實現中國插混的價格適中、油耗超低、智能座艙體驗良好,實現新能源車的降維競爭燃油車。因此對插混的支持應該持續,不斷擴大規模,實現規模優勢,實現國內國際市場的中國插混對燃油車的強力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