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晚間,Keep(03650)於港交所發佈公告,對2024年度業績發布盈利警告。公告稱,預計Keep公司2024年度經調整後淨虧損額(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下同)為4.6億元至4.9億元人民幣,同比虧損幅度有所擴大。同時,公告指出,公司爭取於2025年實現盈虧平衡。

站在當前時點來看,Keep的2024可謂是“挑戰與機遇交織,壓力與動力並存”。儘管難免暫時會被“虧損”陰雲所籠罩承壓,但同步釋放2025年扭虧為盈的預期,或許能視作Keep在運動科技領域又一次地整裝待發。

虧損表裡:主動“深蹲”的戰略抉擇

之於2024年的虧損擴大,又對2025年表示樂觀,Keep向市場釋放這一看似矛盾的信號,在FOREXBNB看來實則暗含深意。細究其投入方向與戰略意圖,不難發現在公司虧損的短期擴大的背後,暗藏著的是Keep主動選擇“深蹲”蓄力。

在盈警公告中,Keep將公司經調整淨虧損額預期增加歸因於消費市場環境變化,消費者信心趨於謹慎,購買力偏弱,導致部分商品市場效果未達預期;以及公司為夯實長期競爭力,持續投入資源於新的戰略業務及技術革新,導致費用增加。具體投入方向包括,人工智能相關應用程序開發及推廣、可穿戴健身設備創新、體育主題營銷及品牌建設,以及組織架構調整相關的費用開支等。

可以看到,在健身科技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當下,Keep選擇以AI為核心重塑業務邏輯,這一戰略不僅回應了短期虧損的質疑,更在技術、用戶、商業與生態層面構築起差異化優勢。

就在不久之前,Keep創始人王寧發布全員信,紀念Keep成立10週年同時宣布下一個10年公司將“All in AI,持續引領運動科技行業”。這家以健身APP起家的公司,正通過重註AI技術,試圖完成從健身工具到智能生態的跨越,並藉此實現資本市場估值邏輯的根本性轉變。

而資本市場的反應已顯露出對其長期價值的認可——在宣布All in AI後的兩週內,Keep股價累計上漲48%,摩根士丹利將其目標價從25港元調高至38港元,預測2025年AI業務將貢獻半數以上營收。顯然,市場更看重其長期技術潛力而非短期盈利波動。

數據無疑更能佐證Keep的戰略意圖:該公司在2024年上半年時虧損曾短暫收窄,但下半年卻因戰略投入加碼而擴大。這一變化表明,Keep並非被動應對市場壓力,如果短期虧損是技術投入的必然代價,公司主動選擇在關鍵節點將這一利空釋放,實則為長期價值的騰挪留出空間。

All in AI:從工具到生態的“起跳”核心

正如運動中的深蹲動作——唯有充分蓄力,才能爆發更大的能量。因而,倘若虧損是Keep的“深蹲”,那麼AI戰略則是其“起跳”的核心動力。

事實上,早在2018年,Keep已在AI領域進行多項“試水”:此前,王寧就提出要進行AI方向的探索,彼時生成式AI熱潮還未到來,Keep就在智能硬件、自研運動算法等多層面佈局,發布多款智能手環、智能手錶等智能化產品。隨著近年AIGC應用的落地和技術突破,Keep在智能化方向上的投入也隨之增長:2023年全年,Keep研發支出高達4.5億元人民幣,投入到AI及雲計算、研發人員成本等方向。

而这一投入也得到了显著正向回馈,在2024上半年時,Keep公司營收和運營均實現了健康增長,實現營收10.37億元,同比增長5.4%;平均月活躍用戶和平均月度訂閱會員分別為2966萬和328萬,會員滲透率由去年同期的10.2%提升至11.1%,盈虧平衡“近在咫尺”。

而“All in AI”這一決策的未來邏輯,我們已能從美圖(影像AI)與多鄰國(語言學習AI)等垂直領域AI先行者身上得到充分驗證:傳統互聯網公司強調用戶規模與變現效率,但AI公司的價值則更多體現在技術稀缺性和生態潛力。

在2018年開啟AI轉型後,美圖三年累計虧損超20億元,研發投入佔比從15%攀升至40%。但高投入換來了技術突破:其AI算法將用戶修圖時間從10分鐘壓縮至10秒,並跨界至醫療影像領域,推出皮膚檢測等B端服務。在短期陣痛後,至2023年,美圖淨利潤同比激增300%,市盈率從20倍躍升至45倍,市值增長近兩倍。

多鄰國則以AI驅動的高度客制化和“個性化學習”改寫語言學習賽道規則,憑藉AI模型“Birdbrain”,通過分析10億級用戶行為數據,動態調整題目難度,使付費用戶佔比從12%提升至28%,ARPU三年內增長150%,令市場看到了AI商業化所蘊藏的潛力。

而被市場看作下一個垂類AI應用標杆的,正是運動健康領域的Keep。此種說法並非“空穴來風”,而是Keep的轉型路徑與前述兩家公司高度相似,均由“技術突破-場景破圈-數據變現”構築,且如今的Keep,已擁有敢於重註AI運動賽道的充足底氣和原始積累。

IDC報告顯示,全球AI+健身市場規模2025年將達32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31%。另據Gartner預測,至2026年,70%的健身應用將嵌入AI個性化功能,用戶付費率提升2-3倍。可見,AI正在快速改寫運動科技行業的競爭規則。當傳統對手仍聚焦於課程版權爭奪,而Keep已轉向技術驅動的用戶體驗重構。

近幾年,在智能化應用上,Keep在不斷推出新的功能和打磨用戶體驗。從線上內容的角度來看,在Keep在線5000節官方運動課程中,有15%為AIGC(生成式AI內容)生產,未來還會在專業課程方向和運動數據方向同時發力,引入算法能力以提升專業度。同時,Keep還推出了AI助手Kiri,幫助用戶生成專屬訓練計劃,實現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推薦。

2024年,Keep在海外上線了多個健身應用,在美國、東南亞市場快速積累用戶,並通過Chat GPT及Claude來為全球用戶生成個性化的訓練計劃或飲食計劃。

在這個過程中,Keep推出AI Coach,通過分析用戶運動數據,實時生成動態課程,替代傳統預製內容,讓Keep從“健身愛好者專用工具”升級為“全人群運動助手”。而這些動態生成課程,其内容可覆盖從健身新手到专业运动员的多元需求,進一步觸達更多用戶群體,用戶基數有望突破原有圈層。

更具標誌性意義的是,AI技術正在試圖重構Keep的商業模式:其從依賴內容庫規模的傳統訂閱制開始轉向“AI服務付費”,用戶為個性化指導買單,這種“按需付費”模式能夠促進ARPU显著提升,帶來長期用戶運動習慣養成和伴隨而生的商業化潛力。

最後,Keep將自研的智能穿戴設備與AI技術的結合,讓Keep逐步形成“數據採集-分析-回饋”的生態閉環。硬件銷售不僅帶來直接收入,更通過用戶行為數據反哺AI演算法,形成“越用越智能”的飛輪效應。而這些應用功能的落地和迭代,未來都將隨著Deep Seek引發的效率革命,進一步得到完善。

或許市場疑慮尚未完全消散,但在AI重構估值邏輯的當下,Keep的選擇既是對行業趨勢的押注,亦是自身背水一戰的選擇。必須要承認的是,在運動健身領域,用戶對Keep這類應用的需求和付費意願一直存在,若要謀求更多增長,還是得依靠技術的提升,來帶給用戶更好的體驗。而這,也考驗著Keep在AI領域的後勁,以及長尾運營的能力。但就當下而言,短期的虧損或許是戰略轉型的陣痛,這場“深蹲”蓄力,依然有望轉化為價值的“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