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晶泰控股對外宣布,公司將與廣東恆健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恆健控股”)合作,在大灣區選址啟動“人工智慧+”科技與產業融合創新的聯合體項目。

據FOREXBNB觀察,公開報導指出,2023年7月,恆健控股與晶泰科技簽訂了合作協議,旨在共同推進廣東省的產業創新合作。同年,規模達到100億元的廣東省創新聯合體基金完成組建和基金備案,由恆健控股的子公司恆信公司負責管理。與晶泰科技的合作是廣東省創新聯合體基金的戰略性儲備項目之一。現在,該項目已經取得了新的里程碑式進展。

在全球科技創新與產業革命的競爭中,粵港澳大灣區以“人工智慧+”為核心,通過技術、資本和產業的深度融合,加快佈局下一代產業基礎設施,以激發AI+產業的市場潛力,為藥物研發、材料科學、高端化工等領域注入新動力。晶泰控股正在成為AI新基建中的關鍵角色。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晶泰控股在2月17日的公告中表示,公司預計去年的收入將達到港股18C上市規則下已商業化公司的收入門檻,即2.5億港元,這意味著晶泰控股在上市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跨越了收入門檻,有望摘掉“P”標記。對公司來說,這無疑是雙重喜訊。

機器人工作站成為AI新基建的萬億級關鍵支撐

近年來,“AI+新藥”、“AI+新材料”均已成長為萬億級別的產業賽道,這一市場背景使得此次合作項目備受矚目。作為港股18C規則下首家上市的特專科技企業,晶泰控股在此次合作中扮演著技術賦能者的角色。

公司計劃為大灣區提供大規模的機器人工作站集群及其配套設備,並主導公共實驗室的建設和運營。這一佈局標誌著晶泰的機器人技術從單一研發工具向產業級基礎設施的轉變,公司的商業化潛力和戰略價值再次得到認可。

在科研領域,實驗室效率常常受到人工操作隨機性的限制,並且數據由人工記錄,標準不統一,容易形成數據孤島,無法用於大規模機器學習。以新藥研發為例,化合物設計、合成、測試、篩選、分析等環節既耗時又費力,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晶泰機器人工作站能夠通過標準化流程與AI算法的深度整合,在多個環節實現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更為重要的是,由機器人工作站組成的自動化實驗室能夠“生產”並自動記錄實驗過程的全部數據,並用於垂直領域AI模型的訓練,這將成為未來AI+行業的重要數據資源。

據FOREXBNB了解,產業級的自動化實驗室通常需要匹配超過百台設備的集群化部署,相應的總體投資規模預計超過5億美元。根據公告,晶泰與恆健控股的創新聯合體計劃在未來10年內引導超過數十億資金,用於在大灣區建設自動化實驗室。

這一規模意味著晶泰的機器人技術有望深度融入區域產業鏈,成為大灣區AI產業生態的共享基礎,而规模化的投资也将为晶泰控股带来显著的规模化收益,有效增加公司利潤。

技術和資本雙輪驅動,內在價值加速釋放

目前,作為政府認證的“AI+機器人自動化”鍊主企業,晶泰控股的技術護城河已經顯現。其自主研發的機器人工作站集成了量子物理計算、AI預測模型與自動化操作三大模塊,在物質結構預測等領域已形成全球領先的案例。公司還建立了超過萬平米的自動化實驗室,並獲得了復旦大學、中石化等標杆客戶的訂單,驗證了技術方案的普適性和商業價值。

短期內,創新聯合體的投入預計將增加晶泰的訂單規模,為公司帶來收入;從中長期來看,隨著自動化實驗室成為大灣區AI產業的共享基礎,晶泰有望通過標準化技術輸出,進入全球AI for Science基礎設施賽道。

目前,公司已在北美啟動機器人工作站的部署計劃,國際化戰略正在逐步實施。在全球AI+新材料、新能源和製藥等多個垂直領域對自動化研發需求激增的背景下,晶泰在獲得大灣區權威背書後,其技術先發優勢可能會轉化為市場份額的持續增長。

結語

股價連漲與戰略合作的共振,反映了市場對晶泰控股內在價值的新認識。當AI+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基建,當技术标准从湾区样本升级为全球规则,晶泰的成長邏輯已從“技術黑馬”轉變為“生態構建者”。在大灣區萬億AI市場藍圖的支持下,這家港股特專科技龍頭,可能正站在價值釋放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