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AI製藥第一股以及港股18C規則下首家上市的特專科技公司,晶泰科技自今年6月13日登陸港股以來,受到業界和市場的廣泛青睞,上市當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長孫東,香港交易所集團主席唐家成俱親臨現場。如今,公司上市已滿6個月,部分限售股完成解禁。連續2天超過10億港幣的交易金額,也體現了投資人對這只18C第一股的格外重視與熱情。

18C鎖定新規 戰略投資人長期看好

去年3月港交所推出18C改革,允許未有收入、未有盈利的“專精特新”科技公司赴港上市,這是繼2018年18A改革後又一重磅改革。具體來說,港股18C瞄準的五大產業,包括新一代資訊技術、先進硬體和軟體、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以及新食品和農業技術,可以說涵蓋了目前“硬科技”含量最高的新質生產力賽道。

港交所推出18C改革,對企業的科技屬性和市值門檻要求較高,是針對真正受資本青睞的獨角獸科技企業量身定制。不難看出,18C的初衷主要為了吸引具備國際領先技術與較高壁壘,而收入規模尚未充分兌現其巨大商業價值的高成長性特專科技企業有登入資本市場的機會,所以為了幫助中小投資人判斷,18C引入了頗具門檻的“領航資深投資者”概念。要达到这类領航資深投資者的门槛,投資人需要有150億港元或以上的資產/基金管理規模,或在特專科技領域有50億港元或以上的投資,或是有重大市佔率及規模的產業上下游龍頭企業。

根據現有18C規則,針對未商業化公司,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禁售鎖定期或高達12個月,而非傳統的6個月。18C規則中对领航资深独立投资者的要求是锁定2-5家,在上市申請前12個月内,合計持股至少或超過10%或投資總計達到或超過15億港幣。根據晶泰科技的招股書,目前鎖定的領航資深投資人達到封頂的5家,分別為意像架構(騰訊)、紅杉資本中國、五源資本、國人壽及國人保,合計比例達到了39.13%,远超联交所規則的要求。這些頗具市場影響力的投資人的額外鎖定,也體現了投資者對晶泰科技作為這一賽道領跑者長期發展的信心。

因此,12月13日,除了上述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及公司創辦人團隊外,晶泰科技實際一共解禁包含基石投資者的6392.3百萬條腿,其成本價即公司IPO發行價5.28港幣;及IPO前投資者的11.55億股。按照晶泰科技目前展現出來的交易量水準來看,這次解禁的股數也不算什麼“洪水猛獸”。

在資金層面上,12月以來,晶泰科技在二級市場交投活躍。以12月12日為例,晶泰科技全天成交量高達1.68億股,單日成交金額達7.49億港幣;12月13天氣12月16日連續兩個交易日,單日交易金額更是分別達到了16.44億港幣及14.09億港幣。近一個月來,公司股票的平均換手率明顯提高,為2.25%,12月13日及12月16日兩個連續交易日的換手率更是達到了10%左右的水平。解禁前近一個月日平均交易金額3.53億港幣,尖峰9.84億港幣,與近兩年其他在香港上市的新股解禁前的交易量相比名列前茅。

除此之外,公司繼2024年9月9日及2024年9月10日被分別納入恆生綜合指數及港股通後,2024年11月22日再次被納入了恆生生物科技指數,而這都為公司的後續交易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先前市場情緒面的擔憂,主要在於基石解禁前後股價短期內或有一定波動,但此時晶泰的股價已處於較低位置,此次解禁利空出清後,憑藉著自身穩健的基本面,展現出較強的反彈趨勢,體現了市場對這只“18C”第一股的熱情。

根據12月13日“解禁日”及16日的盤面表現,晶泰科技似乎已成功度過解禁考驗,或已迎來下一階段股價反彈的關鍵轉折點。

逆勢上漲,18C第一股限售解禁後的晶泰控股-P(02228)配置價值持續釋放 - 圖片1

長期價值獲得市場認可,當下已具配置潛力

就優質核心資產而言,長期價值遠比短期波動重要,晶泰科技便是如此。

據FOREXBNB了解,晶泰科技之所以被稱作“國內AI製藥第一股”、“AI+機器人第一股”,在於其主要業務之一是透過AI技術全面賦能從藥物研發到臨床試驗前的大小分子醫藥產業鏈,提升生醫客戶研發效率與成功率,取得創新突破。

擁有強大的技術和投資團隊,是晶泰科技得以穩健發展的重要基礎。晶泰科技三位創辦人皆為麻省理工學院(MIT)博士後,與本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為校友,且與MIT科學研究團隊緊密合作,如與Bradley L. Pentelute教授合作推進勝肽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今年8月,公司共同創辦人、董事長溫書豪受校方邀請加入MIT外部顧問委員會,成為該委員會化學分會最年輕的委員。

而公司也憑藉著創始團隊紮實的技術背景,在量子物理、AI、大規模機器人實驗領域建立了獨特的技術優勢,確立了 AI+機器人藥物研發平台的商業模式,並成功形成技術-商業化生態閉環,包括 2023 年與禮來簽約高達2.5億美金的單一管線 AI 藥物發現合作,成為國內 AI 製藥領域最成功的範例之一。

對於一家正步入商業化階段的創新技術企業來說,本公司的投資價值不僅反映在於國內外藥廠研發管線的持續簽單合作上,也體現在研發成果轉化後的能力上。從商業模式來看,區別於AI Biotech企業需要親自下場做藥,晶泰科技主要承接下游客戶的訂單,完成約定的臨床前研發環節,並據此確認收入。這種模式相對安全,無需承擔新藥研發失敗的風險,也能避免研發階段無收入的窘境,更有機會享受藥物管線成功轉讓或上市後的巨額銷售分成。

公開資料顯示,晶泰科技已為全球300多家機構提供服務,其中不乏全球頂尖的生技與製藥巨頭。根據弗羅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本公司已為全球300多家生物技術與製藥公司及研究機構提供服務,其中包括全球前20大生物技術與製藥公司中的16家。

受益於此,晶泰科技近年來業績成長較為穩健,2021至2023年複合年均成長率達66.7%。2024年上半年,晶泰科技的收入為1.03億元,年成長28.3%,其中药物发现业务年成長了近7成。值得注意的是,晶泰科技在將其技術向新技術、新業務領域持續拓展中也取得了亮眼的成果。

今年10月10日,晶泰科技與強生公司下屬楊森生技公司(Janssen Biotech, Inc.)簽署大分子藥物發現 AI 平台授權協議。根據協議,晶泰科技商業授權 Janssen Biotech 使用公司自主開發的 XtalFold™ AI 平台進行大分子藥物的發現與工程設計。其作為一套基於 AI 的軟體平台,能夠利用序列資訊對生物大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建模,從而為大分子藥物研發提供快速且準確的結構訊息。而此次合作也充分證明公司的創新價值正越來越多地受到全球業界和同行公司的高度認可。

除了在AI+醫藥方面的核心業務,晶泰科技也開始憑藉自身的 AI與機器人自動化領域的領先優勢,投入新材料、農業、石油化工及日化等具有廣闊成長潛力的場景,解鎖了更多全新的產業合作藍海,從 “AI 製藥”逐步成長為“AI for Science ”賽道的代表。

例如,今年8月,晶泰科技與協鑫集團簽署5年合作協議,預計分期獲得約1.35億美元(約10億元人民幣)的研發付費,共同開發一系列具有產業競爭力和工業應用潛力的差異化新材料,並為協鑫打造材料領域大模型驅動的AI+自動化數智創制系統。

從市場角度來看,據工信部數據,預計到2025年,中國新材料產業將達到10兆市場規模,複合增長率為13.5%。AI技术对材料科学的赋能作用显著,AI材料科學市場的成長率預計將達到36.76%。

而作為AI+新材料領域發展的關鍵一極,掌握先進AI與自動化技術的晶泰科技正透過合作,加速賦能新材料領域的龍頭企業,提高自身創新技術的商業轉化效率,推動AI+新材料逐漸成長為公司的另一個重要成長曲線。

估值成長潛力正持續釋放

從目前全球產業發展來看,AI製藥依舊方興未艾。

目前來看,跨國MNC已開始大規模擁抱AI科技。據FOREXBNB了解,2023年,跨國药企的AI相關合作交易數僅為11筆,而2024年前三季,這筆交易數便達到21筆,總金額超過120億美元。其中,艾伯維更是以2.13億美元收购了一家AI小分子公司Landos Biopharma,这也是跨國药企首次收购一家AI製藥公司。

而在國內,2024年上半年,海外融資額超過1億美元的AI製藥企業就有6家,其中不乏知名投資機構a16z、ARCH Venture Partners、紅杉資本,以及禮來、安進、賽諾菲等MNC。

而在美股市場AI製藥標的已獲得華爾街投資者的廣泛青睞。以知名AI製藥公司Roivant Sciences為例,2021年該公司上市後雖然一度經歷了一段下行期,市值甚至跌至18億美元,但近年來在AI概念加持下,Roivant股價自2022年開始起飛,僅2022Q4季度股價累計漲幅便高達148.14%,此後其股價一路高歌猛進。根據公開資訊,該公司2023年的收入為6128萬美元,營業利潤為-10.78億美元,但是市值一度高達96.39億美元,兩年間市值最大漲幅達到4.18倍。

除了Roivant Sciences以外,近來同為港股AI領域相關企業,表現同樣強勁。例如,第四範式從今年10月至今,股價累計上漲85.91%;同時,匯量科技和創新奇智股價也分別累漲400%和56.76%。無獨有偶,A股市場的AI相關企業也都得到了投資者的廣泛認可,例如寒武紀、雲端從科技和朗瑪訊息。這無疑體現了國內外投資人對AI領域發展的一致性看好

而作為AI製藥領軍企業的晶泰科技,以及目前在香港上市的唯一一家AI for Science企業,在本次解禁帶來的不確定因素消除後,晶泰科技存在很大的估值上修空間,具有較高的長期配置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