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U與模擬芯片,併購成為趨勢

自2022年下半年起,受多重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半導體行業的需求格局發生了劇變。消費市場動力不足、產能擴張過快,半導體行業的供需狀況從“缺芯”轉向了“砍單”模式。與此同時,資本市場的低迷與融資環境的收緊,使得許多中小型模擬IC廠商的生存空間進一步壓縮,IPO窗口的關閉讓它們的融資路徑變得更加艱難。然而,在這一背景下,資金雄厚的上市公司卻迎來了前所未有的併購黃金期,紛紛通過收購擴大產業版圖、整合技術優勢。

在模擬IC行業,MCU與模擬芯片的深度融合正成為大趨勢。

2024年11月,存儲和MCU廠商兆易創新(603986.SH)披露,擬聯合石溪資本、合肥國投、合肥產投以現金方式收購蘇州賽芯共計70%的股份,作價5.81億元。12月18日晚間,兆易創新公告,過戶已完成。其中,兆易創新作為最大買家,憑藉3.16億拿下38.07%股權,直接坐上控股股東位置。

國產芯片公司新風向 - 圖片1

來源:兆易創新公告

對於兆易創新而言,收購是實現快速擴張的重要手段。如同其在投資日的答記者問中所述:兆易自己投入資源做模擬已經有幾年的時間,我們發現這個品類如果只靠現有團隊來做,節奏會慢,而通用型的料號通常競爭激烈,要想在行業裡取得足夠強的聲浪,讓客戶普遍接受兆易的產品,要付出的時間成本就太長了。

而蘇州賽芯是一個不錯的標的,蘇州賽芯此前曾闖關IPO未果,最高估值達到了22億元。賽芯已經有一定的收入體量,2024年1季度的營收達到1.34億元,淨利潤0.35億元。公司的主要產品包括鋰電池保護芯片、電源管理芯片,廣泛應用於移動電源、智能穿戴等領域,在單節鋰保領域也取得了一定的行業地位和客戶認可,已在小米、OPPO、vivo、榮耀等眾多知名終端客戶中得到使用。如今兆易創新以3億元价格就拿到了主控权,還增強了模擬產品和團隊的實力,不失為一個好的投資。

無獨有偶,2025年1月12日,南芯科技(688484.SH)宣布擬以1.6億元現金形式收購MCU厂商昇生微100%股權。南芯專注於電源及電池管理領域,現有產品覆蓋充電管理晶片、DC-DC 晶片、AC-DC 晶片、充电协议晶片、锂电管理晶片、驱动晶片等。而昇生微是业内稀缺的同时拥有電源管理电路能力和嵌入式MCU設計廠商,其主要產品包括Power-MCU、RISC-V MCU、PMIC(電源管理)晶片,共有22個系列200多款料號量產在售。这些晶片在智能手机领域破具有优势,同時也大力拓展整個消費電子、汽車電子和工業領域的更多應用場景,主要客戶有小米、榮耀、vivo、華勤、龍旗、Anker等。

近年來,南芯科技業績持續攀升,成為其實現外延擴張的重要基礎。2019年,公司營收為1億元,2020年為1.78億元,2021年突破9.8億元,2022年達13億元,2023年4月成功在科創板上市。2023年營收為17.8億元,同比增長36.87%,淨利潤為2.6億元,同比增長6.15%。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18.99億元,同比增長57%,始終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通过收购昇生微,南芯科技將能夠為客戶提供更為完整的處理器芯片、模擬芯片與系統軟件解決方案,進一步提昇在電源管理和嵌入式系統領域的競爭力。

除了併購收購的直接擴張方式,廠商間的合作也是國內模擬與MCU領域的一大趨勢。2023年11月,模擬廠商納芯微與MCU廠商芯弦半導體聯手,對標德州儀器的C2000,推出了針對中端市場的新型MCU產品。納芯微專注於傳感器、信號鍊和電源管理領域,近年來在汽車電子領域的持續佈局已經取得了可觀的成果。2024年,公司預計實現營收19~20億元,同比增長44.94%至52.56%。進軍MCU領域將為納芯微的模擬芯片帶來更多發展機會,並幫助其在更廣泛的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這種廠商間的合作,既是一種有效的技術整合,也反映了行業的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國內廠商通過聯合,不僅能夠突破傳統的技術壁壘,還能夠在有限的市場空間內共享資源,快速實現市場滲透。

從兆易創新到南芯科技,再到納芯微與芯弦半導體的合作,這些發展趨勢暗示,國內半導體行業正加速進入新階段。當前,全球模擬芯片市場份額較為集中,前五大廠商德州儀器、ADI、思佳訊、英飛凌、意法半導體合計佔據約52%的市場份額,行業競爭格局相對分散,國產廠商仍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MCU是“大腦”,模擬是“手腳”

為何MCU和模擬必須要協同發展呢?縱觀國際大廠,也都是包羅萬象,MCU、DSP、信號鏈、電源管理芯片全都做,形成了完整的產品線。通過將這些領域的技術結合在一起,這些廠商能夠為日益複雜的應用場景提供更加完整的解決方案。

如果把整個系統比作人體,那麼MCU無疑是“大腦”,負責數據處理和控制指令的發出。MCU承擔著控制核心任務,例如計算、決策、數據傳輸等,它決定了系統的“思考”能力。而模擬芯片則是“手腳”,負責執行具體的信號處理和物理交互任務。模擬芯片可以細分為電源管理芯片和信號鏈芯片兩大類,分別負責電壓調節、電源轉換和信號的採集、處理與轉換。

兩者的分工是明確的,但卻相互依存。例如,MCU需要通過控制電源管理芯片(如DC-DC轉換器、充電管理芯片等)來調節電壓和電流,以確保整個系統的電力供應穩定。這在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和物聯網等領域尤為重要,尤其是在涉及復雜傳感器和驅動系統的應用場景中,MCU與模擬芯片的配合對於系統的性能和穩定性至關重要。

國內同時擁有MCU和模擬芯片的廠商並不多。除了前文所提到的兆易創新、南芯科技和納芯微之外,再就是中穎電子,其除了在MCU上有所建樹以外,鋰電池管理芯片在國內市場的銷售也處於國產芯片的市場領先地位,長期方向也在向著電源管理芯片發展,另外,AMOLED 顯示驅動芯片也朝向品牌市場進軍。

隨著智能家居、物聯網、汽車電子等領域的快速發展,MCU和模擬芯片的應用場景愈加交織,協同作用變得尤為重要。現代MCU不僅具備更高頻率與計算能力,還需要與外部傳感器和系統協作,而模擬芯片則為MCU提供靈活的信號調節能力。二者結合,能實現系統的高效能與低功耗平衡,確保系統的精準運作。

模擬芯片廠商納芯微CTO盛雲在去年一場分享會上表示:“如果沒有MCU,就很難與客戶深入探討下一代應用方案的演進。所有技術演進的核心邏輯都圍繞著主控進行。因此,我們不僅要做MCU,還要在應用方案上進行迭代開發,打造一個能隨客戶需求進化、具有競爭力的完整生態解決方案。”

MCU與模擬廠商的收購和戰略合作,不僅僅是資本市場的需求,也是技術創新的必然選擇。結合國際大廠TI與ADI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多產品線緊密結合所帶來的巨大市場潛力和競爭力提升。在中國證監會“併購六條”等政策的驅動下,未來,更多的併購整合將可能出現在MCU與模拟芯片领域,廠商間的技術壁壘也將隨著整合的深入逐步消除,產品的競爭力將進一步提升。

寫在最後

儘管MCU和模擬芯片的協同發展是一種理想的趨勢,但要在同一家公司內部有效整合這兩類技術,實際上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MCU涉及的領域廣泛,涵蓋計算能力、控制邏輯等高技術門檻,而模擬芯片則專注於電源管理、信號鍊等低功耗、精密調節的任務。兩者雖然有一定的互補性,但技術積累和研發要求的差異較大,且需要不同的團隊和技術方向。

有模擬芯片廠商思瑞浦的前車之鑑,思瑞浦在2021年佈局了MCU,在連續投資數億元之後,於去年傳出解散MCU團隊的消息,令人生出敬畏之心。無論是MCU收購模擬,還是模擬向MCU延伸,都應當結合企業已有的應用優勢來加大“長板”。

在這場激烈的技術和市場角逐中,只有不斷創新和適應市場變化的企業,才能真正迎來產業發展的下半場,逃離內捲怪圈。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半導體行業觀察”;FOREXBNB編輯:李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