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XBNB獲悉,2月13日,鄭柵潔發表署名文章,文章指出,加大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打好政策“組合拳”,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貿易、環保、監管等政策和改革開放舉措的協調配合。把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統一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統籌政策制定和執行全過程,提高政策整體效能。

加強經濟監測預測預警,強化政策預研儲備,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更大力度推進“兩重”建設,更好統籌“硬投資”和“软建設”。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重點支持企業更新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設備,擴大消費品以舊換新範圍。強化經濟形勢和政策宣傳解讀,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加強預期管理。

原文如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全面總結2024年經濟工作,深刻分析當前國內外形勢,系統部署2025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為我們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對經濟形勢的科學判斷和對經濟工作的決策部署上來,增強信心、迎難而上、奮發有為,紮實推動經濟穩定向上、結構不斷向優、發展態勢持續向好。

一、2024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2024年,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複雜嚴峻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沉著應變、綜合施策,特別是9月以來果斷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沉著應對風險挑戰,有效提振市場信心,經濟實現明顯回升,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

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一是經濟運行呈現前高中低後揚。2024年第一、二、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速分別為5.3%、4.7%、4.6%,前三季度增長4.8%,四季度增速有所回升。二是工業生產穩中有升。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4%,增速比上月加快0.1個百分點;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7.6%,較上月加快1個百分點,增速連續16個月高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三是服務業延續回升態勢。11月份,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6.1%,明顯高於10月份以前增速,其中房地產業生產指數增速比上月回升2.1個百分點。四是就業形勢保持平穩。前11個月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1%,比2023年低0.1個百分點;重點人群就業繼續改善,外來農業戶籍勞動力和青年勞動力失業率均在下降。五是物價走勢總體穩定。重要民生商品供給充足,1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0.2%,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2.5%,降幅比上月收窄0.4個百分點,環比由降轉漲。六是市場預期穩步改善。11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3%,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連續2個月保持在擴張區間,其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比上月回升0.7個百分點,企業信心有所增強。

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創新水平不斷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2024年我國創新指數排名位元元居全球第11位元元,10年間上升了18位元元,是上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創新成果加速轉化,截至10月底,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66萬件;前三季度全國技術合同成交總額達4.49萬億元,同比增長17.8%。一是產業加快轉型升級。11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長7.8%,2024年以來增速持續高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汽車、電子行業增加值保持12.0%、9.3%的較高增速。集成電路圓片、工業機器人、工業控制計算機及系統等高技術產品產量分別增長29.6%、29.3%、18.9%,成為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亮點。二是綠色轉型深入推進。前11個月,新能源汽車产销分别完成1134.5萬輛和1126.2萬輛,產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4.6%和35.6%,新能源汽車国内销量占比连续四個月超50%。

改革開放持續深化。一是體制機制不斷完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有力擘畫了新時代新征程的改革藍圖。國資國企改革深入推進,佈局結構優化調整取得新成效。民營經濟發展活力不斷激發,截至2024年10月底,登記註冊民營企業數量達5579萬戶,同比增長5.7%;民營經營主體數量超過1.8億戶,佔比達到96.4%;前10個月民間項目投資(扣除房地產開發民間投資)增長6.3%。二是外貿運行總體平穩。前11個月,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9.79萬億元,同比增長4.9%,其中出口增長6.7%。机电产品出口增長8.4%,占出口比重近六成,其中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集成電路、汽车出口均为两位数增長,出口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是利用外資持續優化。前11個月,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佔比較2023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其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長53.4%、39.1%;引資來源地更加多元化,部分发达经济体对我投资持续增長,德國、新加坡、瑞士实际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長10.9%、4.8%、4%。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長8.9%,為歷史同期最高水平。四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紮實推進。前11個月,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長6%,其中出口增長8.2%;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7918列、運送貨物191.9萬標準箱,分别增長11.1%、9.6%。

重點領域風險化解有力有效。一是重點領域安全方面,糧食安全持續鞏固,2024年糧食產量達到1.41萬億斤,比2023年增長1.6%,首次邁上1.4萬億斤的新台阶。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持續增強,製造業增加值全球佔比穩定保持在30%左右,“中國供給”在全球經濟循環中發揮重要作用。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持續加強,能源自給率穩定在80%以上。二是房地產方面,多項房地產支持政策出台實施,市場信心有所修復,房地產市場呈現止跌回穩的積極勢頭,前11個月,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累計同比降幅已連續6個月收窄,銷售額降幅連續7個月收窄;11月份,房地產開發景氣指數為92.62,連續7個月回升。三是地方政府債務方面,較大規模的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有關政策出台實施,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正在得到有效緩解和管控,目前我國政府負債率在70%左右,在國際上總體屬於較低水平,債務風險總體可控。四是金融風險方面,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持續推進,金融領域未發生重大風險事件。

民生保障紮實有力。一是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41元,同比實際增長4.9%,高於經濟增速0.1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46,比上年同期縮小0.05。二是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10月末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10.76億人、2.45億人、3.03億人,同比增加1358萬人、350萬人、291萬人。三是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設持續發力,教育、醫療、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加快補齊,“一老一小”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全國提供托育服務的機構已近10萬家,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總數超41萬個。

總的看,2024年我國經濟迎難而上、砥礪前行,動能在回升、結構在調優、民生在改善、風險在緩釋,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在世界變亂交織的大背景下,我國仍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展示出我國經濟特有的強大韌性和巨大潛力。這些成績的取得,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運籌帷幄、果斷決策的結果,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科學指引的結果,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努力的結果。

二、深刻認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方位深層次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國內發展改革任務更加艱鉅繁重,週期性和結構性矛盾疊加,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我們要全面認識、準確把握,增強憂患意識,直面問題挑戰,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同時,更應該看到,我們面臨的困難挑戰都是發展中的問題、轉型中的陣痛,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戰勝的,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勢頭不會變,高質量發展的大趨勢不會變。

一方面,要正視困難挑戰。從國際看,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期將2025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測值下調至3.2%,低於疫情前(2000—2019年)3.8%的平均水平,與2024年持平,低於2023年的3.3%。保護主義、單邊主義衝擊國際經濟秩序,疊加地緣政治衝突頻發,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可能面臨劇烈衝擊,世界經濟增長將進一步承壓。與此同时,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處於加速突破期,新技術新賽道競爭更趨激烈。主要發達經濟體陸續進入降息週期,跨境資本流動更加頻繁,可能加劇國際經濟金融市場波動,世界經濟發展面臨的不穩定難預料風險更加突出。從國內看,新舊動能轉換存在陣痛,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市場預期仍較敏感脆弱。國內需求仍然不足,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消費內生動力偏弱。重點領域風險隱患仍然較大,各領域風險交叉傳導不容忽視。

另一方面,更要堅定必勝信心。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一是製度保障堅強有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確定的300多項重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將有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提供有力製度保障。二是產業基礎不斷夯實。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是唯一擁有聯合國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製造業規模連續14年居世界首位。我國加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未來產業加速佈局,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將為經濟發展培育更多新動能新優勢。三是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充分彰顯。我國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數字、綠色等新型消費以及養老、托育等服務消費需求仍然旺盛,新型城鎮化建設、節能降碳改造等領域投資需求潛力巨大。四是逆週期調節政策仍有足夠空間。我國財政赤字率、政府負債率較低,政策工具箱儲備依然充足,隨著“兩重”建設、“兩新”工作等重大舉措加快推進,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央預算內投資等加力提效,將為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支撐。最為重要的是,我們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有強大國內市場和完備產業配套優勢,有大量勤勞智慧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只要我們堅定發展信心、保持戰略定力,主動塑造於我有利的外部環境,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紮實做好各項工作,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大趨勢就能不斷鞏固和加強。

三、紮實推動黨中央關於經濟工作的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5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政策取向、重點任務作出全面系統部署,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守正創新、先立後破,系統集成、協同配合。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紮實做好發展改革工作,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第一,加大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打好政策“組合拳”,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貿易、環保、監管等政策和改革開放舉措的協調配合。把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統一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統籌政策制定和執行全過程,提高政策整體效能。加強經濟監測預測預警,強化政策預研儲備,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更大力度推進“兩重”建設,更好統籌“硬投資”和“软建設”。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重點支持企業更新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設備,擴大消費品以舊換新範圍。強化經濟形勢和政策宣傳解讀,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加強預期管理。

第二,積極擴大國內有效需求。一方面,大力提振消費。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文化旅遊業發展。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髮經濟。加強停車場、充電樁、群眾體育等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另一方面,擴大有效益的投資。統籌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等各類建設資金,推動盡快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持續推動重大項目引入民間資本。

第三,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超前佈局重大科技項目,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大力支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整治“內捲式”競爭,加強供需調控和產銷銜接。加快新興產業發展和未來產業培育,抓好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競爭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第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緊盯重要領域、關鍵環節進行重點改革攻堅,突出抓好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修訂出台新版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加力推動民營經濟發展,推動民營經濟促進法出台。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穩步擴大製度型開放,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提質增效和擴大改革任務授權,加快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核心政策落地。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在開展重大標誌性工程的同時,更多推進“小而美”民生項目。

第五,強化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落實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嚴格耕地占補平衡管理,保持糧食播種面積總體穩定。大力提升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做好迎峰度夏、迎峰度冬能源保供工作。全力確保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做好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置換工作。穩妥處置地方中小金融機構風險。

第六,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提高城市安全韌性水平。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發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的疊加效應,統籌區域戰略深化實施和區域聯動融合發展,不折不扣抓好重大戰略貫徹落實,積極培育新的增長極。

第七,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持續深入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加強生態系統修復治理,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營造綠色低碳產業健康發展生態,培育綠色建築等新增長點。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設。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第八,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支持計劃,更大力度穩定就業,著力促進居民增收。落實好產業、就業等幫扶政策,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繼續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供應保障,守住兜牢社會民生底線,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係二十屆中央委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本文刊登在《學習與研究》雜誌2025年第1期)

本文編選自“國家發改委”官網,FOREXBNB編輯:陳筱亦。